中班数学活动名称:《比较厚薄》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是关于量的学习。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多少的量是不连续量,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连续量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内容。在数学领域中,量的学习主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如目测、触摸觉比较等来获得对量的认知。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感知、区别物体的厚薄,能正确用词汇“厚、薄”表示比较的结果,并学习按厚薄给物体排序。在量的比较过程中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因此,量是相对的也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在本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对比,在感知物体厚薄的基础上,理解单独一个物体是不能判断其厚薄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即体验到厚薄的相对性,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体验物体厚薄的相对性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排序在比较粗细的活动中已经进行过,幼儿可以用找剩下中最大值的方法对五个物体进行粗细排序。在本活动中,幼儿需要迁移已有经验,学习按厚薄给物体排序,我们要引导幼儿复习巩固迁移:始终找剩下的物体中最厚的(最薄的)物体,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序的方法,因此,“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学习按厚薄给物体排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会有个别孩子出现把厚薄说成高矮,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提醒。 活动目标:
1. 积极参与活动,声音响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物体的厚薄,学习按厚薄给物体排序。 3.能用词汇“厚、薄”表示比较结果。 活动重点: 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学习按厚薄给物体排序。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触摸、对比,体验物体的厚薄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
物质准备:
教具——两块厚薄不同的积木、两张厚薄不同的纸、厚薄不同的书(3本) 学具——不同厚薄的扑克牌,橡皮泥、泥工板. 教学方法: 演示法、发现法、操作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青青兔和蒙蒙熊遇到难题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让我们一起去帮帮它们! 二、集体活动:” 1.出示两块厚薄不同的积木请幼儿说出哪块是厚的哪块是薄的,明确厚薄的概念。 2.出示两张纸,让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厚薄,如果说不出来,请幼儿用手摸一摸,说出结果。老师小结:有的物体的厚薄可以用眼睛看出来,还可以用手摸、放在一起比一比的方法来判断。
3.出示两本书,放在桌子上,用目测、用手触摸感知是否一样厚。“那一本书厚,这一本书薄”。出示第三本书,与第二厚书比较,哪个厚,哪个薄?“刚才,我们说这一本书薄,现在我们又说它厚,为什么?”“厚薄是通过比较才知道的,单独一个物体是不能判断厚薄的。” 三、探索发现:
1.第一组,提供厚薄不同的扑克牌(人手5摞),幼儿通过目测、触摸感知、区分其厚薄。幼儿通过操作,理解厚薄的相对性。幼儿学习用找剩下中最厚的一摞的方法进行排序。
2.第二组,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幼儿尝试制作厚薄不同的3块饼干,并按从厚(薄)到薄(厚)排序。
3.第三组,提供书,说一说哪本书厚,哪本书薄,按照从厚到薄或者从薄到厚进行排序。.
四、反省互动: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些物体的厚薄
的?”“还有其他的办法比较它们的厚薄吗?”“一个物体能判断它是厚的还是薄的吗?”
五、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用眼睛看,用手摸可以知道物体的厚薄,厚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判断,单独一个物体是不能判断厚薄的。”
延伸活动:活动区材料投放:将厚薄不同的木块、扑克牌、书等投放到益智区,供幼儿继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