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艺术科学领域《大吊车》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大吊车”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感受歌曲的有趣,从而与同伴一起扮演大吊车演唱的乐趣。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马路是他们熟悉的环境,幼儿对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是很有兴趣的。大吊车作为一种特种车,长长的臂杆,能吊起很多很重的物品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既熟悉又有兴趣。
“大吊车”歌曲中了解大吊车有长长的臂杆像大象的鼻子,能吊起一只大狗熊,歌曲中的歌词生动、形象、简洁、有趣,通过学习歌词能让幼儿了解大吊车的外形体征和特殊的用途。歌曲为四二拍,D大调,音区在一个八度之内,适合中班幼儿嗓音特点,速度为中速,适合孩子演唱,在歌曲中通过附点部分和休止符部分的演唱,以及感受歌曲中的高低音的变化,从而体验歌曲的趣味性。
学情分析:大部分幼儿喜欢演唱;声音方面,有些幼儿不能用自然的声音、适中的音量来演唱;五度以内的旋律把握较好,跟琴唱时音准较好,清唱时三分之一左右孩子会出现音准问题;节奏方面,四二拍歌曲演唱较多,但对开始演唱的时机把握不好,演唱时倾听音乐意识弱,容易受同伴干扰,节奏把握不稳,容易越唱越快;歌曲理解能力较好,在图谱提示下能够较好的记忆歌词;在歌曲情感的表现力方面普遍女孩强于男孩。
该歌曲的附点、休止符、间奏方面对幼儿有挑战,第九小节6与前一小节3相隔四度,音准较难把握。
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有趣。
2.能较准确地把握附点、休止符、间奏。 3.体验与同伴一起扮演大吊车演唱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受歌曲的有趣
活动难点:能较准确地把握附点、休止符、间奏,第九小节6与前一小节3相隔四度,音准较难把握。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
物质准备:大吊车图片、图谱、音乐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游戏法、视听结合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吊车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大吊车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1)同伴间相互交流大吊车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师:你们见过大吊车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吊车会吊起什么呢?
(2)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学学它的样子。
教师小结:大吊车是有吊车底架,吊臂、驾驶室、吊钩组成的,大吊车工作的地方是一些盖高楼、架桥的工地。大吊车非常厉害,能吊起很重的东西,而且大吊车的吊臂会变长缩短,好神奇啊!
二、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有趣。 1.完整倾听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大吊车”的歌曲,请小朋友听一听歌曲里唱了什么?
2.倾听第二遍,说歌词出示图。 师:除了小朋友刚刚说的大吊车、大象,歌曲里还唱到了什么?请小朋友再听一遍。(幼儿回答时出示图谱)
师:听这首歌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有节奏的说歌词。
师: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看着图谱有节奏的说歌词。
小结:这首歌特别的有趣,把大吊车比作大象,吊杆像大象的长鼻子,最后吊起一只大狗熊,很有意思的一首歌曲。
三、学唱歌曲
1.游戏中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学唱
师:现在老师扮演大吊车,小朋友扮演大狗熊,跟随着音乐看看我这辆大吊车会去吊哪只大狗熊呢?同时请小朋友跟随音乐用自然的声音一起来唱。
师:我再请一些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边唱边扮演大吊车。 2.幼儿尝试演唱,突破难点。
(1)附点:老师清唱有附点和无附点,让幼儿对比;教师手势提示。
(2)休止符:用静止的手势动作提示。
(3)间奏:设置一些甩鼻子、摇头的动作帮助幼儿控制时机。 (4)第九小节音准:反复倾听、弹琴。 3.完整跟琴表演唱(分组分角色歌表演)
师:请小朋友跟随老师的钢琴声,一起完整的边唱边表演吧。
活动分析:
活动通过教师提问、看图片,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之后完整欣赏歌曲,熟悉歌曲,让幼儿充分感受歌曲有趣,并理解歌词,通过出示图谱让幼儿记忆歌词。同时老师随音乐玩游戏达到让幼儿多次感知音乐记忆歌词的效果,从不同方式上感知理解记忆歌曲,最后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分组玩游戏,充分体验玩中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幼儿感受音乐中高低音的不同,体验歌曲的趣味性,感受音乐游戏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