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第三段(第8~18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面具的特色。
第四段(第19~21自然段):藏戏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并一代一代师传身授下去。 5.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有感情地读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学生甲: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含着民族的自豪感。(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我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有感情地读第二段,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甲: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
凶险的自然。“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
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这句话,说明了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学生乙: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学生丙:艺术的传奇,僧人
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七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
58座铁索桥。通过七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
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这是齐
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老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他的画像,让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时生出几分神圣感和肃穆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3)有感情地读第三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出示研读主题并填空。
①( )的面具 ②( )的舞台 ③( )的演唱风格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学生甲:结合具体的内容,面具是多样、夸张、形象的。(板书: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学生乙:“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藏戏是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说明藏戏没有固定的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板书:没有固定的舞台)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6
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学生丙:演唱风格是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板书:有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的演唱风格)
老师小结: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自然、古朴、神秘的独特魅力,看戏时的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极美的享受。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了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6.赏析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子,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这篇课文条理非常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学习藏戏的特点这部分时,有一部分内容是写藏戏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去表演,学生的热情自然会非常高涨,选这个角色,评价那个角色,兴趣盎然,还可以充分地读这部分,轻松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真正动起来的环节。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去动脑子、去学,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才会乐此不疲。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
藏 戏
特点:
多样 夸张 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有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的演唱风格
7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1.给下列字组词。
婀(婀娜) 浑(雄浑) 俊(俊俏) 容(容貌) 舞(舞姿) 身(身份) 唱(唱腔) 敦(敦厚) 赞(赞叹不已)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性格(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3.下列对联说的是谁?
(1)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李白) (2)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项羽)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1.藏戏祖师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8
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的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2.其他地方戏曲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吸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它得到了丰富和升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河南的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清代末年,它已遍布河南全省。新中国成立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9
读 万 卷 书 行 万 里 路
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豫剧音乐丰富多彩,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