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 教学研究立项申请书
项目名称: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项目主持人: 刘芬 推荐单位名称: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 联 系 电 话: 15971163501 电 子 信 箱:liufen1573@126.com 填 表 日 期:2012年5月25日
湖北文理学院院教务处制
二O一二年四月
一、简介
项目 项目简经费 其他经费 刘芬 性别 助教 0.2万元 女 况 来源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项 近三年教学工 作简目 历 主 2011-10——2013-0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践过程与机制研究(省级项目) 教学改革2012-05——2012-07 2011年 2010年 2010年 项目总人课 数 题 组主3 要成员姓 名 简况高级职称 人数 1人 中级职称 人数 1人 专 业 技术职务 初级职称人数 1人 进入与退出的交替:一个村庄生活方式的嬗变 ——基于湖北省S村的观察 社会转型期门当户对择偶观的选择偏好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剩女”现象浅析 “推拉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现象的 社会学分析 社会工作视域下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探析 博士 硕 士 0 签 名 在研 在研 结题 结题 结题 学士 时 间 2012-02——2012-07 2012-02——2012-07 2011-09——2012-01 2011-09——2012-01 名称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学校资助经费 0.3万元 起止 年月 2012年 6 月至 2014年 8 月 (从申报年份开始计算, 研究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1983年8月12日 硕士/中国 学时 36 54 54 54 54 54 所 在 单 位 经济与政法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出生年月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授课对象 社工2009级 社工2011级 社工2010级 地科1111班 地科1112班 应电1011班 项 目 名 称 社区管理学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 毛概 2011-09——2012-01 毛概 2011-09——2012-01 时 间 毛概 项目名称(校、省、国家级项目) 概况(在研、结题、获奖) 研究持 和科 学研 人 究工作简况 无 3 项目中 的分工 出生年月 工 作 单 位 ∧何晓红 不含主王正宇 持人 1967年8月 1972年5月 教授 副教授 经济与政法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 提出研究方案,督促研究进程; 负责资料收集 及调研
二、立项背景与意义
1、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概述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目前省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科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研究。王晓勇(2007)和俞松坤(2007)认为学科竞赛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题以亲自动手和独立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竞争与沟通能力;徐宇琼(2008)和张梅(2011)等学者明确指出学科竞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作用显著;而学者万敏(2011)和徐宇琼(2008)一直认为学科竞赛对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影响深远;李娟(2011)和刘洁(2011)提出高校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竞争品质及团队协作精神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的学者(唐立国,2008)高度褒扬“学科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有的从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如龙志鹤(2006)和刘兴亚(2006),有的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优化创新环境及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胡鹤玖,2008;李艳君,2006);有的从建构大学生科技平台和营造创新校园文化等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李燕,2005)。 三是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约束因素的研究。肖放鸣(2010)和焦德杰(2007)等人都曾围绕传统文化的“求稳趋同”心理积淀,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标准化”思维等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阻碍进行深入的研究;吴怀宇和程光文(2009)等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一文中提到思想上重视不够、教学管理体制僵化、教学方式单一和实践环节缺失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学者徐平(2011)认为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生有从众心理、 盲目尊崇权威等主观因素,也有来自教育系统的客观因素。 经过梳理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关于学科竞赛和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从宏观层面和理论政策方面进行的研究,缺乏实践的支撑,特别是对学科竞赛在提高大学生能力内容之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从实践的视角去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说理的层面去谈学科竞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所以这可以说是学术研究的真空地带,本研究旨在接续以往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社工同行、助人自助”为例,采用布迪厄实践理论和典型个案,深入研究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及学科竞赛的完善机制。 2、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而,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以及机制,不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有利于开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传统经验做法是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优化创新环境及课程体系、建构大学生科技平台和营造创新校园文化入手,而学科竞赛的作用常常“沧海遗珠”式地被忽视。 (2)改革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人人都是创新之人, 处处都是创新之地”(陶行知)。通过学科竞赛提供的平台,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学习、探究、思考、合作、动手,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体性角色,开创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3)可以倡导针对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将日常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建设等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通过学科竞赛的形式,可以把课堂和课外、理论和实践、教与学,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日常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建设有机统一。 (4)有助于推动地方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通过调研收集资料,科学论证来分析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探讨我校学科竞赛方面的保障机制,从而可以为学科竞赛常态化、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三、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