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疗效分析
陈先平(安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安康 725000)
【摘 要】摘要:目的 探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疗效及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2(023)007 【总页数】2
【关键词】锥颅血肿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为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中老年人常见致死性疾病之一。多由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引起[1]。临床以突发性头痛、眩晕、肢体偏瘫、失语、呕吐、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出血量较少患者主张以保守治疗为主,出血量大的患者需行手术清除血肿[2]。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锥颅血肿引流术,两组术式均有各自适应证,疗效不一。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36例,女28 例,年龄 45~75(平均 54.5±13.5)岁;所有患者均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参考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ml)=(最大出血层面)长轴×短轴×层数×π/6,出血量为 30~62(平均 45.5±12.6)ml。出血部位:基底节39例,皮层下25例。排除颅内动脉瘤,烟雾病、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血肿,合并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患者,脑干出血及脑干功能衰竭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选择扩大翼点入路,作马蹄切口,翻开肌骨瓣,然后切开硬脑膜,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0cm,暴露血肿,直视下清除陈旧血凝块并行止血处理,待血肿清除后,观察血肿腔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硬脑膜,放置负压引流管,肌骨瓣复位固定后,逐层缝合头皮,术毕。对于皮层下出血患者,根据血肿所在部位设计相应切口,然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 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局麻下,根据患者血肿部位及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于前份行露骨钻孔或颅锥锥孔,入血肿腔后可见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再将硅胶管或8号尿管放入囊腔,长度短于血肿腔半径,引流液态血肿。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后份,钻孔或锥孔引流,置入导管。通过两个导管,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凉为止。术毕,将引流管行头皮刺孔引出颅外,接灭菌密封引流袋。采用高位引流管排气,低位引流管排液,于术后3~5d拔除引流管。
1.3 疗效标准 参考颜杰浩等的相关标准[3],即采用Glasgow评分:(1)围手术期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内意识状况及再出血情况。(2)近期疗效: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及生存情况,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GOS)进行。GOS分级评分标准为:死亡1分,植物生存2分,重度残疾3分,轻度残疾4分,恢复良好5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4.7±1.9h,观察组手术时间0.5±0.1h。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意识状况分级:Ⅰ~Ⅱ级20例,Ⅲ级8例,Ⅳ级4例。对照组术后意识状况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5例。术后1w内意识状况评分:对照组10.2±4.5分,观察组12.5±4.3分。观察组意识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OS评分,恢复良好5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1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4例。观察组恢复良好9例,轻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观察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为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外科手术治疗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占位效应,改善局部缺血状况,减轻血肿分解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大脑的损伤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