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观察,通过一个个小猜想、小实验,通过欣赏天文奇观,地理变化、祖国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五、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很多人都不怎么爱环境。例如: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乱砍滥伐、工厂排出的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等等都是危害环境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学习《保持水土》》时,学生通过水、土、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植树种草绿化荒山是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的好办法,从而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做一点力量。再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通过讲述现在空气污染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不爱护环境及给地球带来了麻烦,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并且向大人和有关单位发出倡议:让我们人人都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六、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好品质。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分配到一个个的小组中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集中集体智慧完成任务,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就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
七、通过人体知识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也是十分很重
要的。例如通过学习人体的各种器官,让学生懂得各种器官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各种器官。通过学习人的生长发育,使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因此,使学生在进入青春期时做好一切心理的准备,更加注意青春期的保健。总之,在科学课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很重要的。
自古以来在教学中都遵循着“文道结合”的原则,小学科学课也不例外。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亦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在我们小学的科学教学应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在教材中挖掘, 伺机渗透德育
教材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为课堂教学伺机渗透德育做好准备。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单元时, “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虽然这些表述对科学来说是缺乏理性的,但
是在这些称呼的背后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的事实,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从诗歌《土地啊,母亲》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于是,我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组土壤被污染、侵蚀的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顺应课题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品德也得以升华,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在活动中经历,丰富情感体验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时,强化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科学》教学由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组成,这些探究活动不仅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也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供了载体。如教学活动中,有些探究活动跨越的时间相
对较长,学生往往难以坚持到活动的结束就半途而废了,这也牵涉到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坚持性的问题。如三年级《凤仙花》一课,我带领孩子们在校园的空地上种上凤仙花,并要求各组坚持每天做观察与记录,开始几天孩子们都很有兴趣,可是几天过去了,同学们的兴趣逐渐消退,前往观察的同学越来越少,各组长也开始抱怨成员不负责任。到了后来,有些小组干脆停止了观察,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五位女生。为了挽回损失,我精心帮助这五位同学整理观察记录、观察日记,制作精美的展示卡片,特地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凤仙花观察成果”发布会。这不仅让这五位同学体验到了成功,也让其他小组羡慕不已,后悔自己没有坚持下来。这种“成功”或者“后悔”的体验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让大家明白“成功贵在坚持”的人生道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经历各种有安全保障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学生真实的感受,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在这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在试验中的安全意识,我就曾经故意导演了一幕酒精灯打翻在桌子上着火后用湿毛巾灭火的场景,当时的情景让所有的学生都吓呆了,但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是深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正如瓦西留克说的那样:“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因此,我们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遵守规则、遵守公德、与人合作、保护环境、以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等方面的重要性,这对他们今后的行为将产生积
极的影响。
三、在“评价”中导向,促使自我反思
评价是我们进行课堂调控的常用手段,其具有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了导向功能。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例如,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的学生不愿合作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扰乱了学生的探究,但也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提供了机会。我在一次课堂教学时,分组实验进行不久,有一个小组就出现了成员相互“顶牛”的情况。当时采用批评手段压制学生,无疑是火上浇油,效果适得其反;如果采用说服的方法,课堂上时间又不允许。我灵机一动,对他们说:老师发现他们的操作很有创意,等一会儿准备让他们小组上台展示。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转移了注意力,摒弃前嫌重新携手合作。上台展示后,我给他们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既肯定了学生们取得了成功,也包含着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意图。一个学生不好意思地说:“合作万岁!”另一个接着说“谦让万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体验到与人合作重要性,也获得了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无需老师告诉他们什么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运用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导向,往往能做到教育而无痕。如“你们观察真仔细,这么细微之处都发现了!”言下之意是说我们观察要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地方;还用到“如果你们能……,就可以……”的句式进行评价,“如果”后面可以连接相关导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