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秦哲学-第2章 孔 子【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2章 孔 子

2.1 复习笔记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删修六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一、天命论1.天命(1)含义

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大传统。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

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

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1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成长养万物。“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性分,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⑤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因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因为生命有了这一超越的理据,所以儒者才有了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⑥孔子也运用占卜,但他与史巫之筮的差别在于强调德福的一致,以道德仁义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这样,主动性操之在自我,而不在超越的他者、自然的他者或社会的他者。

二、“仁”学意涵1.以“爱人”为“仁”(1)爱民

①“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

2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仁”的主旨,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像子产那样“惠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

②孔子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孔子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他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2)有等差的爱

①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人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泛爱众”的前提是孝,即首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再推己及人。

②行仁从孝弟开始,孝弟是仁之伊始、仁之起始,而不是仁的全部或根本。仁是体,孝弟是用。“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③在此之上,有“义”。“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这是敬爱兄长之心的扩充。“亲亲”有亲疏近远等级上的差别,“尊贤”在德才禄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级。“礼”就是以上“仁”(亲亲)和“义”(尊贤)之秩序、等第的具体化、形式化。

2.以“克己复礼”为“仁”

(1)“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2)礼

①礼是一定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范来调节的,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

②孔子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主张以礼修身,强调教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转向内在的道德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儒家的学问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做样子给

3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别人看的“为人之学”。“仁”道及其标准并不远离人们,现实的人只要有自觉,只要想去行仁,仁就在这里了。

③孔子也强调“礼后”(礼的形式之背后的人的真性)。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教条,虚伪的仪节,支配性的社会强制,使人不成其为真实的人。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人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

3.“忠”与“恕”接近于“仁”(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①“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孔子讲内在的“直”德,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对巧言令色,虚伪佞媚。

②“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内心真诚的直德的发挥。孔子的意思不是通过外在强迫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去体验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上站得住并通达人间。这才是仁人的品格。

(2)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讲的则是待人接物,是推己之心。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3)“忠”“恕”的关系

①两者综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或絮矩之道。实际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

②“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中庸》曰:“忠恕

4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违道不远。”这里,道指人道,即仁。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违道不远。

4.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1)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有禄位的诸侯、卿、大夫、士等的要求,也是他对政治的理想。

①对执政者,孔子认为仁德高于聪明才智,强调了严肃庄敬的态度和合理合法的重要性。对于官员、君子,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

②对政事,孔子强调顺着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幸福的“利民”思想,一切政治都要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的。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

③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在管理中光靠政令与刑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唤起民众的羞耻之心。根本上宜以内在的道德加以诱导,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制度、行为方式即“礼”来训练、调教民众,使民众有羞耻感,心悦诚服地归服。

(2)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

①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②人生存的价值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孔子有自己的终身之忧和终身之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③孔于提倡追求人生修养的意境,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吾与点也”之叹,表达了儒家在人世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3)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

5 / 13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秦哲学-第2章 孔 子【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编 先秦哲学第2章 孔 子2.1 复习笔记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删修六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ltaf8ynmy83uyx9681999g5n13tgu00un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