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根据同名民族管弦乐改编而成。作品从创作体裁、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等方面,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意识融会 贯通,用声乐艺术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诠释中国古典名曲,创造出十分新颖独特的演绎效果,使之成为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 的艺术魅力。
一、选材民族经典化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长诗以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以及艺术形式美而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成 为诗歌撰写的范本。诗歌《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诗人将自身内在的真情实感溶浸在春江月色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个心物交感、情 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为后人传送不已,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上海民乐团“大同乐 会”的柳尧章约在1923年将著名的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郑觐文认为此曲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便建议改名为 《春江花月夜》,并标注了10个提示音乐内容的文字小标题。这一创举使这首抒情写意的民族管弦乐插上令人心驰神往的名作诗题的翅膀,升腾得更高更远,大大 提升了改编后民族管弦乐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 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1](P235)全曲宛如“一副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2](P125)引人入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 与珍爱。 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新的创作手法使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发展,广泛长远的流传下去,对 中国传统音乐精华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我国作曲家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贡献。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乐诗,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 奏。在前人创作热情的感召下,作曲家徐景新也为之动请,大胆尝试用人声与钢琴演绎的艺术歌曲表现形式,为我们描绘临摹了另一幅别有声韵的春江月夜美景,为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注入新鲜血液,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勃发生机,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再添异彩。 二、创作体裁中西化
声乐曲在沿用民族管弦乐曲名的同时,副题为“声乐随想曲”。作者将中西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不同的音乐视角去阐释中国传统经典音乐的内 涵,代写论文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 播起到推动和创新作用。随想曲是一种来自西方音乐创作的体裁,作者可以不受主题的约束,任其奔放的乐思自由驰骋随心写
作。通常把形象灵活多变,富有幻想色 彩和浪漫情调的音乐作品称为随想曲,随想曲的创作特征与中国传统的“散体性”音乐写作特点有同工异曲的功效。从改编后的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表现形式 和音乐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可以从概念上把它看做是随想曲式的,而从音乐的选材和写作的细节上来看,声乐曲在民族管弦乐的基础上,根据人声演唱和钢琴伴奏的 特点进行了部分的压缩和调整,并没有偏离民族管弦乐的音乐风格和结构特征,更多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多段连缀体”的结构特点。音乐分析:
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从音乐整体布局上来看,可分为三个部分(慢、快、慢),而每个部分原则上由三个乐段组成,具有复三部曲式的性质。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歌主体发展变化衔接段) 第二部分(一乐段二乐段三乐段) 第三部分(主题歌变化再现尾声)
第一部分,抒情的慢板。丛乐曲的开头至49小节。
引子: (江楼钟鼓)钢琴在小字组e音上,用倚音带同音反复的轮指弹奏,由慢渐快模拟出击鼓声,接着人声以轻揉的“呜”母音进入,随后钢琴奏出重复下行荡漾的织 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空灵幽静的意境。
主题歌呈现:在钢琴荡漾的伴奏织体衬托下,优美典雅具有江南丝竹韵味的主题歌娓娓道来,歌中唱到: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春潮随风波千万里,夜色 沁人心,沁人心。主题歌是全曲抒发情感的核心乐段,句与句之间首尾同音连锁传递,采用民族音乐顶针格的写作手法。旋律线由低走高,上下跌宕,给人一种流畅 委婉,连绵不断的感觉。歌词根据音乐的起伏、长短和韵律量身定做,非常贴切的表述了音乐所描绘的月上东山,花团锦簇,微波荡漾,景致宜人的一幅幅良辰美 景。 主题歌的发展变化:在主题歌的句尾,钢琴反向八度填充把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点,主题变化音乐顺势移高四度展衍,音乐开阔而流畅,歌声以一个赞叹的
“啊”母音,在钢琴快速32分音符连奏的推衬下伸展、游移,同时与钢琴主旋律交替轮唱,前呼后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明月升空,碧波万顷的意境。随后歌声在 “合尾”乐句中渐渐沉静下来。
衔接段:钢琴采用(水深云际)的音乐素材奏出8小节单纯灵巧的间奏,随后带有倚音的“啊”母音在钢琴伴奏分解和弦上下流动的衬垫下,在高音区由慢而 快、由弱而强地畅响,接着钢琴独自以倚音接和弦强音的向下模进使音乐从高处自然跌落下来,刻画了江风习习,水流回旋的画境,同时为音乐情绪的转换起到衔接 作用。
第二部分,欢快的小快板。从50小节花腔唱段开始至主题歌再现前截止,由各个不同风格的乐段组成。此部分篇幅较长,音乐形象丰富、生动,充满生气, 是展示花腔技巧的乐段。
第一段: (花影层叠)人声突然唱出四个向下移位模进的花腔乐句,跳音与长音相连,先紧后松,声音造型清新艳丽,生机盎然,充满动感。仿佛一群花的精灵突然跃出水 面,摆弄着花枝欢歌笑语,随后在“合尾”乐句中缓缓沉入水底的风姿媚影。第二段: (渔歌唱晚)风趣生动的主调音乐运用鲜活清新的转调色彩,以后十六分音符小连音接花腔跳音再接长音的演唱技法,在钢琴具有行进特点的伴奏织体衬托下向下模 进,造成有规律的动感,形象地刻画了白帆点点由远而近充满生机的劳动场景,随后歌声用“啊”作为衬腔,钢琴快一倍的轮指跳音凸显,把群舟归途的画面拉近、 放大。
第三段: (回澜拍岸)此段完全由钢琴
独立完成。音乐一开始钢琴奏出一串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模进音型,由慢而快,顿挫有力,形象地表现了渔舟破水,江波推涌,浪花飞溅的景象。钢琴用轮 指、八度、密集和弦、震音渐强加滑奏的多种弹奏手法和渐强趋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激情澎湃、宏大开阔的气势,为全曲高潮的到来做了一个很好 的铺垫。
第三部分,激情的慢板。从主题歌再现到结束。
主题歌变化再现:此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主题歌与压缩发展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在钢琴强、宽、厚和弦与低音八度伴奏的烘托下,突然放慢,移高四度再 现,以饱满的热情,宽阔的气势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此后,音乐陡然而止,渐趋于平静,进入尾声。
尾声:采用“呜”母音唱出静谧、缥缈的“合尾”变化旋律,最后,全曲在一个悠扬徐缓的高八度长音渐弱中结束。在歌声结束的长音上,钢琴反复奏出结束 句的音调,更增添了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春江花月夜》尽管每个乐段的前部分新的因素不断出现,但最终都巧妙的回到主题歌的最后一个乐句上,这 种中国特有的“换头合尾”的音乐结构方式,形成各种景物描写变换的定格中心,使音乐“同中存异,异中求同”[3](P174),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和的美学原则。听后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三、人声运用民族器乐化
人声器乐化是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的一个显著特征。人声器乐化通常指具备歌唱自然条件的嗓音,经过专业训练后,具有与器乐相近似的宽广音 域,精巧清晰的音阶、半音阶和琶音走势,连、跳自如的转换和持久耐唱的能力等多方面演唱技术技巧的总和。人声器乐化是欧洲美声唱法的审美取向之一,在这种 审美取向的驱使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与完善。例如: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里面大段的音阶 速唱和超高音高难度的花腔技巧;门德尔松的声乐曲“无词歌”对人声旋律的艺术展示;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的谣唱曲“美妙歌声随风荡 漾”中许多快速音阶跑动连接花腔的唱段以及多尼采蒂歌剧《军中女郎》的咏叹调“啊,多么快乐的一天”,结尾处男高音连续唱出9个海c的重复高音等等,都是 人声器乐化在欧洲声乐艺术中的完美体现。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