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王 健
【摘 要】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新一波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初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也随之而起,在这个过程中,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再次被摆到台前,引发新一轮热议。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8(000)027 【总页数】1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提问;阅读;写作
语言文化的相传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界常谈不衰、历久弥新的话题。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叛逆期,关于初中生的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现在的初中生思想开放,追求自我的个性尊重,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初中生的欲望诉求。鉴于此,笔者从语文角度出发,针对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一、 课堂提问要“顾虑全局”
无论初中生的心理诉求如何变化,本质上都是作为“人”而存在,脱离不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基于质疑的求知欲根植于人类思维的核心深处。而初中生不仅是个体的人,还扮演着重要的学生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符合初中生求知思维的诉求,还是新形势下教育实践的结果。而初中生由于心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的不同,直接表现在语文学习上的差距。语文课堂活动不是尖子生的“独舞”,而是要求学生整体表现的“群舞”。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安排要合理,不仅要关注尖子生,更要兼顾好其他
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提问,将学生游散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譬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笔者对“学困生”“中等生”和“尖子生”分别提出了诸如“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你知道有哪些文章的风格与这篇课文类似?请至少列举5个例子。”“请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由易到难的问题。这不仅兼顾了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享受。
二、 阅读课程要“明通变化”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增加知识内涵的同时获得情感享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个人秀”,整个课程下来,大半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呆板无趣,与吸引力法则相悖,严重时还会对学生产生反效果。因此,在新环境下,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性,满足现代初中生在语文阅读课程学习中的心理诉求成为一项时代要求。鉴于此,笔者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重点在阅读教学方式的革故鼎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摒弃以往的“一人讲道众人听”的风格,重视学生的主观需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媒介,创造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打造特色阅读课堂。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贾芸谋差》和《李逵见宋江》等古典名篇时,笔者让学生以排演话剧的形式,进行相关文篇的学习,在话剧表演之前,学生们自发地积极准备,除了原有课文外,还查找了与其有关的时
代特色等资料,一起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其中传达的情感变化,剖析文章的布局谋篇,从准备到表演再到终场,整个过程下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其内涵主旨,还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道律神韵,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古代文学名著的学习当中。
三、 写作活动要“趁势而动”
运用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写作是最能体现个人文化修养高低和语言功底深浅的检测器。初中生不仅要学会阅读,更要学会将根植于内的语言文化切实运用到实处,目前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写作程度的高低。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笔者认为,写作除了必要的原始积累外,还要学会“揭竿而起,趁势而动。”
俗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笔者认为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两者一个是客观层面,一个已经升华到主观意识。如果说写作若鱼,学生思想内核中的语言文化积累就是写作游弋的水泽,灵感则是诱鱼儿的饵,只有在鱼咬钩后“揭竿而起,趁势而动”,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篇。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两篇现代诗的赏析时,趁着学生心有感触,笔者紧随着就让学生就文章中的任意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这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能让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技巧或者创作手法即兴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有利于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
语文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探索也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初中生心理需求是能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症结所在,这不仅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的长期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