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急诊医学
一、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医学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类疾病急性发病阶段的病因、病理和抢救治疗的专业。
二、急诊医学发展概况 三、急诊医学的主要病种 (一)危重病例
急诊医学主要是处理各种急性病和危重病人。
主要病种为:呼吸心跳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多发创伤、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神经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口服或吸入所造成的各种急性中毒等。
(二)一般急诊
一般并非危重病例。
如发热、心绞痛、眩晕、恶心、呕吐、腹泻、哮喘、鼻出血等,也需紧急诊断和处理。 四、现代急诊医学的特点
(一)专业急救机构已由医疗卫生部门扩展到多功能的救护机构。
(二)专业急救机构由城市、地区单一的若干个组织逐步联合协作,形成了专业急救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
(三)为保险业、旅游业对急救的需求提供了保证,为国际紧急救援机构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已经全面充分地评估了现代急诊医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从而给予有力的支持。 (五)天灾人祸等灾难事故的增多,使灾难救援医学充实了急诊医学的内容,形成其院外救援医学的特色。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沿革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一)院前急救(二)急诊科抢救(三)危重病(症)救护(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五)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四、危重病(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复苏室、抢救室、急诊监护室(EICU),接受院外和院内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护理。 其研究范围包括三个方面:(1)危重患者的监护与治疗;(2)ICU人员、设备的配备与管理;(3)ICU技术。
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1 概念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室)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室)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应包括:(1)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2)现场救护(3)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4)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和强化治疗 3 EMSS的组织管理
(1)建立院前急救通讯网络(2)改善院前急救运输工具(3)组成现场急救人员和保障物资供应(4)组织现场救援行动与转运(5)开展社会急救工作(6)加强医院急诊科(室)的建设,提高应急能力(7)对突发性的重大事故,组织及时抢救(8)战地救护,包括通气、外伤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 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1)第一目击者(2)急救医护人员(3)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第二章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概念
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第一节 概述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从医疗角度看: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社会救灾角度看:院前急救也是整个城市和地区应急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院前急救的意义
维持病人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病人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 (三)院前急救的作用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明显降低突发伤病员的病死率。 院前急救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 (四)院前急救的特点
(1)突发性(2)紧迫性(3)艰难性(4)复杂性(5)灵活性 二、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工作范围
(一)负责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
一般情况下,呼救救护车的病人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或急救病人。对这类病人必须现场抢救,目的在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或维持基础生命。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呼吸道梗塞、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出血等病人,大约占呼救病人的10%~15%,需要就地做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人低于5%。 一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的急诊病人。现场急救处理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少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并发症。如骨折、急腹症、高热、哮喘等,大约占60%。 (二)大型灾害或战争中的院前急救 (三)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四)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五)急救知识的普及 三、院前急救的原则 1 先排险后施救 2 先重伤后轻伤
3 先施救后运送 4 急救与呼救并重
5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6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四、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一)“北京市急救中心”型模式——独立型 (二)“上海医疗救护中心”型模式——单纯型 (三)“重庆急救中心”型模式——依托型 (四)“广州急救指挥中心”型模式——指挥型 (五)深圳急救医疗中心——混合型 (六)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
(七)小城市的“三级急救网络”型模式 五、院前急救的管理
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急”和“救”。
“急”就是紧急、快速,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运输来实现; “救”则是要通过先进的医疗救护技术来实现。
因此,通讯、运输和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 六、院前急救的出诊程序
(1)呼救(2)调度(3)急救 电话呼救时应清楚说明:(1)呼救人电话号码与姓名,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2)病人所在的确切地点(3)病人目前最危急的情况(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要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受伤人数等,以及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 急救半径: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反应时间: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平均反应时间:指区域内每次反应时间的平均值。
一个运转良好的急救网络其相应的指标有:城区急救半径≤5km、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分钟。
第二节 院前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1 快速评估造成事故、伤害及发病的原因,有否存在对救护者、病人或旁观者造成伤害的危险环境。 2 快速评估危重病情,包括对意识、气道、呼吸、循环等几方面进行评估。
(1)意识:先判断伤病人神志是否清醒。如对病人呼唤、轻拍面颊、推动肩部时,病人会睁眼或有肢体运动等反应;婴儿足跟或掐捏其上臂会出现哭泣。如对上述刺激无反应,则表明意识丧失,已处于危重状态。 (2)呼吸:
一看(看胸廓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吸音)、三感觉(有无气流感)方法来判断病人自主呼吸是否存在。
气道:保持气道畅通是呼吸的必要条件
测量呼吸频率,观察其速率、深浅度和节律有无异常。注意有无呼吸困难、被动呼吸体位、发绀及三凹征。
(3)循环:
测量病人脉率及脉律。常规触摸桡动脉,如未触及,应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 缺氧、失血、疼痛、心衰、休克时脉率加快、变弱; 心律失常出现脉搏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