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作业(一)
1.《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解析: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主要阐释分封的依据,而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周公当时的爵位,而周天子是天下绝对大宗,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据“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等信息可以得出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排除。
答案:C
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析:根据试题所给材料来看西周青铜器何尊有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封建时代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建立了大一统的
A
1
局面,故B项错误;“中国”词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根据所学也可以推断出西周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3.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是有限的,排除A;由材料可知,齐鲁国君并非同一宗族,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排除C;由材料“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可见齐军退兵基于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
答案:D
4.“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这样的变化( )
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C.维护了儒学的地位
B.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D.表现乐舞的发展演变
解析:根据题干“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可以看出西周的乐舞制度带有鲜明等级色彩,故B项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时间不符合材料,材料也与儒学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乐舞走向等级化,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5.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
2
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答案:C
6.有学者说:“持续不断而又存在于不同层次的封建,需要源源不断的土地供应作为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一旦土地资源紧张乃至枯竭,封建制便难以维系。”对这一观点的准确理解是( )
A.该学者认为封建王朝的衰亡源于土地兼并 B.该学者认为土地国有是封建制的基础 C.该学者总结了西周封建制走向瓦解的原因 D.该学者认为维系封建制需要不断的开疆辟土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源源不断的土地供应是封土建国(即分封制)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紧张和枯竭导致了分封制难以维系,故C项正确。A项对题中“封建制”的理解错误,题中“封建制”是封土建国(分封制)之意;B项不符合题意,题文中没有土地国有的相关表述;D项不符合题意,该学者在探讨分封制瓦解的原因而不是影响。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
A
3
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