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 A 《学记》 B唐朝 C宋朝 D 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 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B)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 A学科的性质 B教学的组织方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地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 D )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
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 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D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 D ) A展示型 B文件型 C课堂型 D理想型
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 C ) 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发于( C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 BCE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规格 E教科书
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 AE ) A典型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发展性 E具体性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BCDE )
A教育实验实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研究性学习 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E劳动与技术教育
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 BD )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习惯 D学习倾向性 E学习途径 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 BCE ) A作品意义的说明 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 C系列作品 D作品效果的说明 E学生的反省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 D ) 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D )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体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 A )
A.内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
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 A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D )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 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C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B )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 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二是( B )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 C.可完成性 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 标的部分是( D )
A.前言部分 B.内容部分 C.评价部分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 D )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
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 B )
A.被动学习 B.主动学习 C.机械学习 D.他主性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 )
A. 激发学习动机 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 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 B )
A.范围 B.范围和性质 C.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 B ) 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 B ) A.展示型 B.理想型 C.评价型 D.课堂型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 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 三级管理网络。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