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2009年苏教版语文八下期末模拟题四
一、积累运用。
1、读下面文字,完成第①至③题。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像 。
母爱是guǎng mào ( )无垠的宇宙中心灵栖息的家园。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 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zhì líu( )羁旅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温暖的归宿。
①根据拼音写词语。
guǎng mào ( ) zhì líu ( ) ②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 就会化为豪情万丈。
③仿写。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伎俩 义愤填膺 汗流夹背 B、匿名 世外桃源 忍俊不禁 C、嗤笑 出人头地 根深缔固 D、褶皱 眼花嘹乱 炯然不同 3、默写。
①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②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的两句诗是: , 。
③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请写出一联: , 。 4、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是 着的曲线;江河溪流,是 着
的曲线;大海汪洋,是 着的曲线。
A、流动 B、屹立 C、翻腾
5、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近期,香港举办的花卉展览,由杭州钱江管理处制作的“六和钟声”,获得“大型园林景点设计特等奖”。②作为杭州市的参赛作品,“六和钟声”凝聚了半个多月制作人员的心血。③评委们认为,“六和钟声”获奖的原因是因为它构思精巧,形象丰满,最具江南特色。
6、名着阅读及仿例写句。
⑴《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是(填人名): ,此人最善于玩弄权术。诗句“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赞颂的是(填人名): 。
⑵仿照下面两个例句,按要求再写一个。要求:①是中外名着;②写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③至少运用一个成语;④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
例句1:《三国演义》中,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辅佐,成就一番事业。 例句2:《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新头领,促进了梁山的发展。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 家乡最常见的树,也就是槐树了。
槐树虽然没有杨树的清秀挺拔,没有柳树的飘逸多姿,但是庄户人家却对它们情有独钟。或这是因为它们那些略显沧桑的枝丫在人们眼里有一种凝重、朴实的感觉吧。于是,庄户人都愿意用它们来记录那些平淡而真实的日子。
每年的阳春三月,在那些坚韧的枝头上,便隐约露出了星星嫩绿。它们没有丝毫的招摇和迟疑,—就像国画大师们大手笔的泼墨画,陡然之间就绿满了枝头;又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成串的银铃便缀满枝头了。
再看呵,小村的房前屋后,远处的山坡和沟坎上,一株株、一片片绿叶葱茏的槐树,就像披上了一身洁白的雪花。在明媚的阳光下,它们 。
和煦的风,携着浓郁而宜人的花香,在绿色无垠的麦田上尽情地弥散着。伫立槐树下,
侧耳聆听,那一串串银铃随风碰撞。跳跃的音符,优美而舒缓,可不就是春姑娘在耳畔清唱吗?
一群群快乐的蜜蜂,怀揣着放蜂老人的请柬,争先恐后地从蜂箱里涌出来,歌唱着扑向那一片片雪白的花簇。与槐花相约,总会有甜蜜的收获。在火红的晚霞里,它们竞相捧回一滴滴甘露,陶醉了放蜂老人那淳朴的笑脸。
采槐花的孩子们,挎着小竹篓,手持长竿,像一条条顽皮的小鲤鱼,畅然地游弋在小巷里。一阵阵稚嫩的笑声,荡漾在小村的上空,犹如从花簇间飞出的鸟鸣一样婉转、动听。在那个贫瘠的年月里,我欢乐的童年似乎总是与槐花有缘。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拽着母亲的衣襟,一起到街旁或田野里采摘槐花时的情景。那些如雪花、似粉蝶一般的花瓣,纷纷飘进了我的记忆。
傍晚炊烟袅袅。那一束束玉琢似的花儿,被母亲和着包米面做成芳香四溢的槐花团。轻轻地咬一口,便会香到心坎里;再细细品味那甜美的滋味,俨然会使人感觉到,春天已随着那一缕缕槐香,被永远地储留在心里。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爱着槐花。这不仅仅因为它们能够勾起我对童年快乐时光的回忆:更主要的还是它们那永远值得人们钦佩、甘把芳香洒尽而默默无闻的品格。
7、作者以 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赞美它 的精神
8、“点缀着小村,矗立在生机盎然的田野之上,宛如清雕玉琢的盆景;又似绵绵起伏的雪山”,是从文中第四小节最后抽出来的,请结合对选文的理解为它组成合理的语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它们 9、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简述,作者为什么至今记得槐树花?
10、“伫立槐树下侧耳聆听,那一串串银铃随风碰撞。”你能具体说说是什么在碰撞吗?
(二)阅读下文,回答11-17题。
从“贫困生受助不感恩”说起
郭松民
①五名襄樊贫困大学生,日前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理由是他们受助一年多,却没有向资助他们的女企业家们表示感恩,这让她们“寒心”。
②俗话说,一叶知秋,观色知病。这件事情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如此反常,违反了“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的基本伦理,我们不难由此得出结论:我们有些人“病了”。
③先说富人。富人得的是什么病?我看可以称之为“慈善失能症”。这种病的症状一是不愿慈善,二是不懂慈善。“不愿慈善”就不必多说了,中国的富豪榜和慈善榜每每是两个名单。这就证明,中国的有些富豪往往把一分钱看得比锅盖还要大,“拔一毛而利天下”却不为的吝啬性格,早已众所周知。
④“不懂慈善”,则在这几个“寒心”的女企业家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她们不明白,施恩就不能图报,图报则即非施恩。捐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道德感得到满足,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爱心的人。钱捐出去了,到了需要这些钱的贫困生手里,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自己求仁已得仁,“寒心”一说,不知从何说起?从报道中来看,每年不过“一千元至三千元”而已,这点儿小钱还不够女企业家们买一瓶法国香水的,就希图从贫困生那里买到感激涕零,结草衔环了?未免太贪心了一点儿吧?
⑤再说贫困生。他们得的什么病?我看可以叫“以穷为耻症”。这几个贫困生究竟为什么不愿“感恩”,报道没有细说,但此前曾有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资助的贫困学生极其不愿暴露自己的贫困生身份,甚至因此不愿意接受捐赠。而“感恩”则等于公开了自己贫困生的身份,这大概是他们羞于“感恩”的主要原因吧。
⑥贫困本来不过是一种生存状态,为什么成了一种耻辱了呢?我想,盖由于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日趋势利、浮躁,把金钱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在一些地方,社会风气甚至笑贫不笑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贫困生感到“极其自卑”也就不难理解了。
⑦贫困生应该认识到,贫困并不可耻,因为导致你们陷入贫困的那些原因,诸如父母下岗、因病致贫、学费高涨等,均和你们无关,你们是而且仅仅是受害者,为什么要感到耻辱呢?那些巧取豪夺、贪污腐败、为富不仁的人,才应该感到耻辱――你们应该抬起头来,坦然自若地做人。
⑧最后,我强调一句,无论有多少理由,贫困生不知感恩总归是不好的。但把眼光挪开一点儿,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有些政府官员也不知道感恩。比如这些年来各地官员祭祖之风倒是大盛,但祭祖也并不是出于对祖宗的感恩,而是无耻地祈求祖宗帮他们“招商引资”,这当然也不会让莘莘学子从中学会感恩。
⑨富人“慈善失能”,穷人“以穷为耻”,官员数典忘祖――看来某些人病得不轻,该下猛药治治了。
﹙选自《杂文选刊》,有改动﹚
11、读第②段画横线一句,请概括“这件事情”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并结合全文简析其“反常”之处。
12、用“‖”标示本文的论证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13、作者从“贫困生受助不感恩”的现象诊断出社会的哪些弊端?试归纳出三点。
① ② ③ 14、阅读⑤~⑧段,归纳作者是怎样剖析“贫困生受助不感恩”现象的?
15、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6、阅读全文,写出作者所阐述的中心论点。
17、面对媒体的指责,有爱心的女企业家们深感委屈。请你为她们辩护,或者宽慰她们一番,100字左右。
(三)阅读古文,回答18-22题。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8、解释下列加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