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提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他是( ) A.老子 C.朱熹
B.程颢 D.陆九渊
解析 材料信息“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说明该人与心学相关。故答案为D。 答案 D
2、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 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C.三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 D
3、“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C.“天人感应”
B.“天理” D.“民贵君轻”
解析 “救国治国之术”说法过于笼统,“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排除A、C、D项,B项正确。 答案 B
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 “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现“理”中有“科学”之含义。
答案 B
5、《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解析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特别是对妇女灌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思想。因此,在理学思想的影响和礼教的束缚下,才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节烈妇女数量增多的现象。 答案 C
6.唐朝禅宗大师慧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 材料中慧能的这首诗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
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 D
7.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解析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都是理学思想家,他们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即为天理,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人的善性,只不过恢复善性的途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答案 B
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家提倡的修养论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达到维护封建秩序、封建制度的目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