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 精选多篇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 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 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 ?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 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 你都有新鲜感, 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 ? 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 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 不断和你交流, 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
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 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 ; 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 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
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
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
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
——“教师自我”。 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
它绝对是堪称
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
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 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的一幕, 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 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
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 ! 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 受 ?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
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
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 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 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
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 管理学的系统逻辑, 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 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 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 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 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 最优的状态。 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 ; 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 ; 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 ; 彼此间真诚相待 ; 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 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 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 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 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 ! 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莫城中心小学徐 梅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 曾有人这样评论过 《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
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 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 但又是个别的, 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 都有所涉猎。 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 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 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 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
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
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 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 觉得老师太过分了。 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
我们很容易发现, 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 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
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
就有问题了。 我们要学会寻找, 寻找那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 这段路肯定很漫长, 要走很多弯路。 但我们必须去寻找。 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 想起刘良华、 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 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 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 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 “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
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 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 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 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 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 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 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 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 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
觉得这是老生常谈, 这是一种道德说教。 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 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
有些老师 , 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 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 ”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 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 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 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 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 他们充满了恐惧。 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 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 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 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
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 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 在一些老师的眼中, 学生不是具体的“人”, 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