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一、定义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
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
(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
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
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排除方法]
要排除“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5、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
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
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排除方法]
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
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
精选文档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
[排除方法]
要排除“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6、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对象,知彼知己,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二)、文章怎么读——边读边圈注命题点
.
了解了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句子,并给予圈点勾画,在解答题目时就能迅速地锁定命题源进行比对,从而做到迅速、准确解题。下面请在训练中体会阅读的技巧及解题方法。
【典例热身】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
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精选文档
.
(三)、如何答题——答题技巧指导
(一)答题技巧简言之:
①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阅读的试题时,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 ②牢记步骤: 通读全文(了解) 找准相关句(判断) 对照辨析(确认) ③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二)“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1、第一步 读—速读文本 (1)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2)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第一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①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③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④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第二类: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①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②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③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精选文档
④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⑤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第三类:按“指令”找准关键语句:
①关注关键位置。如:作者观点、写作目的等,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
②关注语言标志。如:“主张”、“提倡”,“认为”、“推想”、“因此”、“所以”、“总之”、“可见”、 “由此可知”等表示推断的词语。
(3)关注特殊句的作用 特殊句 首 句 结尾句 中心句 作用 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感情.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转承句 哲理句 感情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修辞句 结合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2、第二步: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②是理解题还是推断题。
词语(概念)的理解常常设错在“偷换概念” “扩大范围”“缩小范围”“答非所问”等上。
句子的理解常常设错在“正误倒置”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答非所问”上。 要特别注意“答非所问” 和“无中生有” (2)筛选题的解题思路的关键是看准“区别点” ①借助文本的标示词语来帮助判断 ②借助题干的关键词语来帮助判断 ③借助问题涉及的区域来帮助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