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释总结
解
词精品资料
第一二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 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
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 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
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 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
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 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 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
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 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
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 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
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 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
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 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 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
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 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
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13、 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
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 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
多聚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 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
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 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
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 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可引起发热反应
18、 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
件下生长繁殖
19、 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
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 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精品资料
环境中都能生长
21、 菌落:(P26)一个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消毒:(P29)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灭菌:(P29)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
3、防腐:(P29)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一般不杀死微生物。(同一化学药物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为防腐剂) 4、无菌:(P29)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P29)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8、高压蒸汽灭菌法:(P30)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通常在1.05kg/cm^2的压力下,温度达121.3℃,维持15~3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高压并且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敷料、手术器械、药品和普通培养基等。
第四五张 细菌的遗传变异 1、 毒性噬菌体: 2、 温和噬菌体:
3、 前噬菌体:(P38)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
4、 转化:(P44)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
得新的遗传形状的过程
5、 溶原性转换:(P38)前噬菌体的基因有时会在溶原性细菌中表达,从
而导致宿主均获得新的形状,成为溶原性转换
6、 接合:(P45)供体菌与受体菌通过性菌毛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
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7、 噬菌体:(P36)一类感染细菌的病毒
8、 F﹢菌、F--菌、F质粒: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
菌叫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F质粒为致育因子,决定细菌的性别的质粒,即决定性菌毛的有无
9、 耐药突变:(P48)突变是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
感性
10、 突变:(P42)是指生物体的核酸序列发生了变化,导致生物体出现新
的形状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感染:(P50)又称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细菌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后,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侵袭性酶和毒素,引起一系病理生理改变的过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精品资料
2、侵袭力:(P52)致病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3、毒血症:(P61)致病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外毒素经血到达靶器官和靶组织后,可出现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
4、败血症:(P61)致病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淤血及肝脾大等,如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败血症。
5、带菌者:(P59)是携带某些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或恢复期传染病患者(体内可继续排菌一段时间)。由于带菌者旺旺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觉察,股危害性高于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6、内毒素:(P54)LPS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在菌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毒性脂多糖。
7、外毒素:(P53)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于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8、菌血症:(P61)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液到达适宜部位再进行繁殖致病,故引起的症状较轻,例如,伤寒早期细菌第一次入血引起的菌血症。
9、脓素血症:(P61)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集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血症,常引起多发性的肝脓肿、肾脓肿和皮下脓肿等
10、类毒素:(P53)外毒素经用0.3%~0.4%甲醛处理,能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11、菌群失调:(P51)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的菌群间比例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的状态
12、条件致病菌:(P50)有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寄生条件改变或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可致病,这类菌成为条件致病菌 13、致病菌:(P50)能感染宿主引起疾病的细菌成为致病菌 14、细菌毒力:(P51)致病菌致病力强弱的程度
15.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形状态居留的病原菌。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
20.非特异性感染: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传性,生来就有,故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精品资料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考的可能性很小)
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人工培植的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分,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
4、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的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做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第八章 病原性球菌
1、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手提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血浆凝固酶:由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也太的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
3、M蛋白: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粘附上皮细胞的作用
4、链道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浓汁中的DNA,使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
5、链激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溶纤维蛋白酶。
第九章 肠道杆菌
1、Vi抗原:又称独立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
2、肥达反应:由已知得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S-R变异: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 4、不耐热肠毒:LH。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min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
第十章 弧菌属
1、霍乱肠毒素: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