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谋划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紧扣教研的主题,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出发,采取什么新理念指导这节课教学,从而具体谋划怎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怎样教学策略。 5.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6.编写教学方案。预设方案互动研讨的步骤是:先由各人分别介绍自已设计的方案,说明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依据,再组织教师进行研讨。通过交流互动进行取长补短,形成共识;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地设计教学方案。 二、上课——听课——注重观察
执教者要本着“预设+生成=教学效果”的理念,上课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情景,
灵活地调整预设,“顺学而导”,将设计预案在动态生成中变为课堂实践。
听课者要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 听看的切入点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引领——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在接通、拨正、拓展思路上,哪儿引领得好,哪儿引领得不好?
2.预案施教——在课堂教学时是否体现了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策略是否切实有效?遇到什么意外性问题?教师如何灵活应对?应变策略?需要做哪些改正。
(3)整体效应——课时目标是
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哪些是意外收获?
在听看的方法上,教师要以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心态听课。在边听、边看、边记、边想的同时,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为评课做好准备。
三、评课——完善——相互切磋
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我们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两个看点: (一)看教师的教。即: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情况。
2.调控能力。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调控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灵活利用课堂生成出来的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4.练习设计。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
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看学生的学。即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
1.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
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的。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三看课堂上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具有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四看交往过程是否具有良好合作技能。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二看学生
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几个。探究解决问题是否积极主
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而又嘎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跟进——再创——转化行为 “互动研讨课”是教师群体带着新理念在新策略上进行攻关,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互动研讨课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之后,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
总的要求是:对己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教学行为。做法是:
1.再次上课,主流上好的、问题较多的课,可重新选材,最新设计,吸取教训,修正完善,提高预设可行性与操作性。再次“互动上课”,以求在认识上有个新的飞跃。 2.展示作课,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可做必要的修改,作为“汇报课”,向全校教师进行汇报。一方面听取大家的评议,征求意见,以求完善。另一方面推广“互动教研课”的成果,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展开。
3.转化行为。备课组参与的互动研讨课,教师在备课评课中达成共识,但每个人也会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而且,由于各人起点、经验、风格不同,互动研讨课的感悟也就会有深浅之别,需要在日常实践中,进行个性化的再次创造,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案检查与评价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改革势在必行, 以适应课改的要求。那么做为学校管理者对于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适应改革,引领教师编写切实有效的教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一、教案编写——涛声依旧 目前,教师编写的教案仍然是"涛声依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教案检查与评价有关。教案的评价有以下几个误区。即:
1.注重书写,忽视新思想、新方法的体现。检查与评价教案设计的好坏,往往凭着书写工整、结构完整、环节清楚、字数多少、板书设计、教学随笔数量等来评定教案的优劣。而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本质的东西,往往被忽略,有个性的教案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肯定和倡导,"逼迫"教师随"大流",不敢站到课改的前沿,久而久之教师的教案就还原成管理者的意识上来,迎合理管者的要求。
2.注重格式,忽视差异性、个性对的体现。目标、重教难点、提问、板书、案课时、教具等均作检统一要求。不考虑
查教师的个性、教学经验与能力、学科评与的差异、内容的侧价 重,不顾教师班级
的的实际情况,追求理统一的检查与评定,束缚了教师的性创造性的发挥,导思致了教案形式上考 的"八股文",使
本来很严肃、很有创意的编写变成抄写,丧失了教案设计的意义。 3.注重详案,忽视合理性、操作性的体现。检查者只关注教案本身编写的页数、书写工整程度、环节结构完整程度。而不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不与教学过程结合,不与教学效果结合,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与操作性缺乏深入细致的检查。
二、教案检查——关注内容 教案检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学?还是为了管理?这值得学校管理者的深思。而检查教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的设计是否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检查必须关注教案设计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体现。
2.教案的设计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如果教案本身缺乏个性特色,就谈不上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精神。所以检查时不要过分强调统一要求,一种模式,更要鼓励、倡导教师编写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教案,尊重、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 3、教案的设计是否关注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便于教师调控,有利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案。
4、教案的设计关注教师是否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是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从而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鼓励、倡导教师将教案设计变成学案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教案评价——价值取向 教案评价要引领教师编写实用的有价值的教案,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提高教师编写教案水平。 1.教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者应当思考审视该教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用价值如何?优点有哪些?需改进的有哪些?这教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提升?教学方法是否更新?我们的评价能否帮助教师改进不足,提升教案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案评价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评价者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或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新课程把握不准,了解不够,凭着个人的主观意志或
教科研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