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方式是人们构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形式,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的地域、生产方式有密切关 系,一旦思维形式的发展比较稳定,被群体接受,就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导向作用。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形成哲学思想的基础,也从美学的角度反映人的意识形态,体现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在绘画艺术演变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绘画形式;演变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08)06-0019-04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源泉及特点 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化的所有领域,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的不同使中、西方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东方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而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农耕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稳定的的生产环境,以维持这种农耕的生产状态,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思想主流,进而对人进行统治,于是在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对立”,说到底,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西方古代,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就突显出来。在这种主流生产方式下,处理人、事方面就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以己为先, “对立”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将整个世界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很早就发展起生产力,发展出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的认识论体系,相信世界是合乎理性的,由此产生对种种关于世界组成、数与数之间关系等问题的激烈争论,无论其正确程度如何都表现了追求物理的理性精神与强烈的“争”的意识。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达到“天人合一”。 而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进行“理性分析”——“一分为二”。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但造成了文化的差异,也成为体现哲理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方艺术之所以不同面貌的出现原因正是由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是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所谓综合,就是看问题从整体出发,注重事物各方面的普遍联系,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己为先, “对立”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将整个世界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很早就发展起生产力,发展出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的认识论体系,相信世界是合乎理性的,由此产生对种种关于世界组成、数与数之间关系等问题的激烈争论,无论其正确程度如何都表现了追求物理的理性精神与强烈的“争”的意识。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达到“天人合一”。 而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进行“理性分析”——“一分为二”。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但造成了文化的差异,也成为体现哲理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方艺术之所以不同面貌的出现原因正是由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是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所谓综合,就是看问题从整体出发,注重事物各方面的普遍联系,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式是注重传承的,发展过程又是平和有序的。 秦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和帛画可以说是中国画绘画形式的开端,表现题材多是日月星辰、御龙升天、驱鬼、历史故事及迎宾、祭神等,体现了人对于神明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继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论体系,“六法”的提出使后来的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虚实的关系处理,笔墨的效果,强调创制意境。意境的完美表达要求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达
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强调了“意物合一”的和谐理念。 从这些绘画理论可看出中国画已经由最初追求形似上升到对客观事物之外的精神方面的描述与追求,强调审美世界同物理世界的区别,着重突出物象中的“象”中所蕴涵的“道”或“意”的维度,中国画在追求上由形体上升到精神层面,是中国儒、道思想的脉迹。 隋唐时期中国画家很注重线的表现力,“线”不仅具有界形的功能,在画面中更可以体现力度与情感,中国画的线就是生生不息,流通变化的“道”的精神派生物,悟得此,才能站在“道”的精神的高度上理解线,画出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线,用线描述自然之气,融入自然情怀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当时文人的水墨山水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苏轼评王维的作品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艺术的结合使中国画在绘画中更多的融入文人哲学的思想,“儒”、“道”、“释”的哲学理念使绘画的意境表现的更加清幽、高远,少带有世俗之气。 进入宋元时期,世俗美术的维护政权和求仙的目的使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与政治之中。影响山水画的哲学思想在这时可以说是通过绘画与自然的对话交流中探寻感悟天地的精神大道,而这里的“大道”就包含了儒、道两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关注中国山水画精神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支柱——佛学,或者可以把焦点主要集中在禅宗哲学,禅佛的解脱是“心”的解脱,把外在的一境转入内心的自运无碍。这一哲思终于启示山水画家不但要向自然问道,更要向自身的内心探求,渐悟顿悟,所以有了张躁说的“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 明清两朝画家众多,当时的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之间的互相交融使画家心中有了对中国画的深层次的理解。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物象外部形的美,而是注重内部质的美,不仅要有画中的功夫,还要有画外的功夫,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充实画家们的精神,不论画大题材或小题材都会充满宇宙的浩然之气。 当然,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并不能说是无矛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也曾因政治、宗教文化等原因出现过波动,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态度。其中最根本的哲学主张就是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理想模式有着自身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状态背景原因,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不同时期的绘画派别的争论不过是采取何种手段达到此项目的以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千百年来,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不会在某种社会矛盾下使中国画产生根本变化。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动摇或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中国画一直的追求。用绘画这种语言反映中国人含而不露的内心情感、哲学思想及精神境界,这就是中西绘画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2.西方哲理性思维方式与绘画表现形式——油画 油画是西方绘画体系的主流。油画的重要特点一个是以易于油剂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构图上采用焦点透视,使得绘画具有写实性、再现性的特点,画面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形成了具有西方民族特点的美学思想。 西方哲理性思维方式中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这与中国的辩证统一不同,强调“一分为二”的对立面斗争。以油画为典型代表的西方绘画的发展和演变都与这种哲学性思维方式密切相连,因此,其表现形式是在不断的“争斗”中延续发展的。在主客关系方面,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特别强调二者的分离与对立,始终把自然和人分开来研究反映到油画中主客关系的处理上。在西方就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摹仿说”,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也视为客观存在,而艺术的和谐只是对自然和谐的模仿,这些都是“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油画是以14世纪末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为开端的,主要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写实性、再现性为表达方式。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油画在技法上注重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应用,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在把握了这些法则后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强
调视觉效果,探索作品的戏剧性和新的油画艺术语言。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是艺术与科学理论的完美结合。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使艺术在理性分析的思维发展方式上更加明确,科学的逻辑性使艺术通过西方传统哲理性思维方式的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贯穿于艺术本身。 进入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方油画产生了三个主要流派即学院派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巴洛克艺术。学院派美术主张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大师艺术的永恒性,坚信大师的原则与自然的美是一致的,自然的关系就是理性的秩序。但是到了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后,学院派美术几乎使一切新的流派或艺术家都跟学院美术进行斗争。同时出现的现实主义美术否定古希腊罗马的理想美,加强了写实主义精神,继承了西方北部写实主义风俗画的传统,但背弃了文艺复兴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化原则。另一个与其交替出现的巴洛克艺术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没落以后出现的风格主义的对抗,是对16世纪后半期遭到严重摧残的古典艺术概念和形式的复活。从这一时期油画艺术演变中不难看出,在文艺复兴时代,油画不但反映了要从中世纪绘画反应的神权束缚下解放出来、追求科学合理性的愿望,反映了西方“一分为二”的对立面的斗争。
到了19世纪西方又出现了三个追求不同艺术表现的流派,即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古典主义,主张理性、典雅,手法以素描为尚;稍后的浪漫主义反其道追求激情,热烈,手法则强调光影、明暗、色彩的作用;在与浪漫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写实主义,确立了描绘生活真实为最高原则。这时期写实发展到极致后,西方的艺术家并没有将其延续下去,而是改变方向,走上表现的道路。可见,西方的油画发展一直深受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它的发展过程是在“一分为二”的传统思维方式下演变的。近代西方经历了从对概念的合法性的怀疑到对美学的合法性的质问,从柏拉图以来形成的对“美是什么”的追问到康德、黑格尔的美善真的统一的传统,这些都遭受着严峻的挑战。由西方的油画发展可看出,西方的绘画风格可以轻易的被哲学思想动摇和改变,这些现象都是“二元论” 宇宙观在油画中的具体体现。 虽然到了现代以后,西方油画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绘画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理性受到了普遍怀疑,潜意识、无意识、非理性得到了张扬,而且形成许多不同流派,如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流派等,这些流派的出现至少说明,西方油画已经从现实的层面上体悟到了艺术就是它本身。但西方油画的变革是在以理性分析为主体“二元论”的宇宙观念下的演变,这与“一元论”宇宙观念下形成的中国画不同。另外西方理性分析导致科学技术的发达,因此西方绘画的发展与西方的追求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多元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的对立与斗争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绘画艺术作为人的思维方式的反映形式,中西方绘画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不同思维形式下,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的不同,从而使人的审美追求产生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思维方式、哲学理念必然相互渗透,艺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吸收更多的表现语言,丰富其表现形式。但各自的思维方式只会延续,也就是中西方的融合不会使其失去原有的特点,而是在各自的文化、哲学背景下走出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