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xx
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昨天再次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王老师不但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而且是一位非常对识字教学很有研究的汉字学专家,她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调整xx字形不会妨碍书写
引发此次争议的内容,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中的第九条,该条内容提出,“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了字形微调。”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还有网民认为调整后的字形不符合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惯,“连字都不会写了”。
针对这一说法,xx教授说:
“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在识字教学中,小学1-3年级的语文课本都用楷体字印刷,4年级以后,语文课以阅读为主,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
这说明,楷体字才是手写体,而楷体字与宋体字之间会有细微差别。由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先要面向文本印刷,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不适合书写,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这要和书法界与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此次调整字形援用的是大家早已经熟悉的规则还有不少网民不理解此次调整字形的规则,主张字形调整应“慎行”的媒体则表示,既然原有的字形已被广泛接受,“改头换面”就会给人们识别带来混乱和麻烦。虽然只是个别笔画的微调,但还是有人认为调整后的字形看起来有些生疏。例如,“琴”字中左上角的“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而“唇”字的字形,则从半包围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
xx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她说:
1 / 3
“这次字形调整,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这些规则也是汉字书写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
她举例说:
“汉字书写时,左边偏旁最后一笔如果是横,应当变成提,这是书写连续性带来的习惯。试比较“土、墨、地”三字中的“土”,“地”的“土”就是“提土”,同样,左边的“玉旁”最后一笔都变提,“玩、玲、理、班、珏”等都是“斜玉”,唯独“琴、瑟”等字的上面没有遵循这个规则,现在改过来,就是为了与其他字一致,让它合乎规则嘛!”
只有不一致的形体才调整
针对有人说字形微调是“瞎折腾”,王教授举例说:
“再拿唇、蜃”以及“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来说,大家可以仔细看原来的宋体字‘辱’字,它是上下结构,但当它作其它字的部件时,却变成了半包围结构。如何使这些不统一的现象统一?要看哪个合理。‘唇’是‘从口辰声’,‘辱’是‘从辰从寸’,显然是上下结构合理,就按合理的办。”当记者问到是不符合字理的结构都要调整时,王宁教授说:
“汉字在楷化阶段,为了字形的美观,已经有不少地方违背原来的字理,我们调整‘辱’字并不是要强求字理,而是因为同一个形体写法不一。‘腐、糜’等字都有上下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改?就是因为这些字在任何地方都一致。
这不就是因为考虑大家的习惯不要‘折腾’吗?但是如果不一致,那就要改成一致。要改,顺便照顾一下字理比不照顾好。不论从使用还是书写,同样一个形体在不同的地方是一致好还是不一致好?怎样方便大家使用?大家的看法应当没有分歧吧?”
记者注意到,这次调整的44个字形,只占原来字形的
0.57%,也就是不到千分之六,而经过调整,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将更加合理,对汉字讲解和分析也是有好处的。
2 / 3
新字形更合规矩更讲究更便于教学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王宁教授介绍了研制的情况:
字形调整多次征求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微调后的新字形其实很有讲究。
以此次微调的“琴、瑟、琵、琶”等字为例,在专家座谈会上,大家考虑两个“王”并列在上,似乎也可以定一个新规则,不再改动,但书法专家、字体设计专家举出很多例子认为:
写两个“王”,左边一个变提是常例,应当保持传统,他们还举出“甡、珏”字为例,认为还是一致起来好,研制组正是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作出了决定。
事实上,此次对这44个汉字进行微调前,专家们广泛听取了各方人士的意见,其中不乏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王宁教授注意到,这些普通教师非常支持字形微调的工作,他们认为,将汉字字形按规则进行统一,对于帮助孩子们认识和学习汉字,将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拿“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来说,确实有一部分老师提出这些都是常用字,大家习惯了,不要改动。但是,相当多的资深老师反映,“木”字底分“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什么理性的原因,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都一致了,只要说“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多省事,又合理。一些专家也认为,区分“小木”和“大木”根本没有学术根据,将这两个部位相同形状不同的部件统一起来,比不统一更为优化,又很好记,还是很合理的。
在王教授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笔画检字法,是体现汉字特色的检索定序方式之一,哪怕是一横一点的笔画,都决定着一个汉字在字表中的序列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规则调整汉字的笔形变异,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决不是没有意义的“瞎折腾”。
xx教授最后说:
“当然,大家有好的建议,或有不同意见,我们都很乐意听取,大家关心汉字问题,这是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一件好事。”X095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