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
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二、新课教学 1. 降水的概念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承转)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学生讨论)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 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24小时降水量 0.1~9.9毫米 10.0~24.9毫米 25.0~49.9毫米 50.0以上毫米
降雨状况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 降水量的观测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阅读教科书提供的资料“降水量的测量”,完成下列表格。
观测的地点 观测的时间 观测的仪器 降水量的单位
气象台站 有降水时观测
雨量器(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筒盖、盛雪口)、量杯 毫米(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