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2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理论来源 是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 和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生产力最活跃 ②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 、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出发点 。

。(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

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根本任务是 揭示经济规律 )

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

3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4、制度和体制区别 :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 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

5、经济制度 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

①商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② 使用价值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二) ★★

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

③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

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是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

3 ,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 价值的质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 价值的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简单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活劳动创造价值

4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生产率提高 -> 单位值、劳动力值、必要劳时降,相对剩余升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两者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是货币

,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5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

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

①货币 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③ 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④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2 是基本职能。

6 ,货币流通规律(二)

★★

① 货币流通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② 货币流通规律 ,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③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数量* 价格 /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

④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

7 ,纸币和信用货币(二)

①纸币 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 段的职能。可按汇率兑换,还可充当储蓄手段,但是不能充当储藏手段。纸币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 ②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 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信用货币 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式。信用

执行流通手段 和 支付手

8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

①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流通、支付、储蓄、兑换。

② 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③ 通货紧缩 :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现象

1

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引起通货膨胀因素:货币供应和需求的对比

9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

②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值量为基础)

★★

(以价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就存在并发挥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

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市场机制

①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②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二)

①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②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二)

③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② 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1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二)

①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 不断发展的理论 。

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 主义经济中诸多现象的本质。

③列宁继承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1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

科技劳动者,和管理劳动者。

①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② 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1)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总体工人”包括直接生产工人, (2)创造精神财富,特别是科技财富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PS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PS2、商品流通公式 W-G-W和资本流通公式 G-W-G’的不同: ①买卖顺序不同 ②起点终点不同 ③ 流通媒介不同 ④ 流通目的不同

1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三)

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特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1) 劳动力 是 特殊商品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劳动力成为商品 的重要条件: ①人身自由② 一无所有 (货币转化成资本决定性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①维持劳动者 自身生存 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 繁衍后代 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 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 (7)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特点 )

具体劳动的作用是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② 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 劳动过程 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

及其意义(三)

(1)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2) 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②

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③

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土地 、设备、原材料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2)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3)本身不创造价值,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所以没有价值)

。(剩余价值在生产中

19,剩余价值率(三) m’=m/v

★★★剥削程度还可以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m/v,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 过两条途径:① 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

2

20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值。 (三) ★★

(1) 劳动力 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价值为 v;而劳动创造 v+m

(2)劳动 是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3)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劳动力和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劳动力买卖实质;掩盖了劳动和劳动

(4)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 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的是工资 (5)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剥削。

力的区别;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划分;掩盖了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划分。

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

(前提),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2 ,超额剩余价值(三)

源泉:工人剩余劳动

(1) 超额剩余价值 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2)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

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

。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

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

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

对剩余价值。 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3 ,资本积累(三)

-- 原因:资本家的内在欲望和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和分割的比例。 )

(1)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 。资本积累不仅是剥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

24 ,资本有机构成(三)

★★

从物质方面考察资本构成,用 C 和 V 比例关系表现,反映技术水平。

(1)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 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叫做 资本有机构成 。

(2)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物质形态: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形态:资本价值构成。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的后果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不变 。

④ 平均利润率下降。

①V 比重小 ②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 ③ 资本周转速度减缓

25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三)

★★

实现资本集中的方法:兼并或组成股份公司;集中后果:个别资本迅速扩大

(1)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

① 资本积聚 ,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② 资本集中 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份公司的形式 ,借助于 竞争和信用 两个杠杆来实现。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区别在于 :

①资本积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只改变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资本集中,可以采取 吞并的形式 (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 , 组织股

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 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联系在于 :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积聚。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26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累的一般规律 。

(08年新增考点)

资本积

(1)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

造成了劳动力供给增加,加强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主要表现在:

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

①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比重趋于下降,而资产阶级收入比重趋于上升,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②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大量存在;

③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活极不安定。

27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商业利润的实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012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生产力最活跃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kybc2r4qu670et7c26i4qfr01784a016g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