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作者:罗永妃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1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伦理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希望以此为指导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代中国很多文人志士利用文学形式回应生态危机,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现状,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关注,期待能推广生态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关键词:当代中国 生态文学 生态伦理思想 解读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遭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当代中国文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创新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作家们以生态意识为指导开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对其进行有效解读能够传播和发扬其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1]。 一、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现状

(一)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生态文学虽发展时间较短且并未得到大众认可,但其种类齐全,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积累了丰富的作家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文学诞生以来,已有众多作家参与到生态文学创作之中,并形成了观念行为的自我认同,成立了诸如环境文学研究会等组织,并创办了以《绿叶》为代表的杂志期刊。此外在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作家的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人定胜天的偏执思想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论的形成,作家们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可能性;第二在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徐剛的《绿色宣言》《地球传》和李青松的《遥远的呼啸》等作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学作品虽然具有不同的体裁,但其均向人们展示生态环境现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以此给人们传达生态的意义;第三形成了生态文学评价理论和体系,在生态文学发展进程中,很多评论家注意到其发展价值,对其作品开展具体评论,从文学内涵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对生态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生态文学研讨会”为例,其召集多数评论家、作家和学者参加,为生态文学发展造势,总结具体发展经验。

(二)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首先生态文学题材单一,就生态文学现状而言其题材单一,大众读者关注的很多问题并未融入到作品之中,对社会环境和生态文明的思考存在滞后现象,并且题材多集中在生态环境破坏后果或环境污染惨状,而缺乏对和谐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描写;其次生态文学缺乏艺术感染力,就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整体而言,多为现实的揭露和问题的批判,记实性较强。但作品中缺乏感染力和娱乐功效,不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从而导致读者受众较少,因此生态伦理功能的发挥有限;最后缺乏社会效益,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普及和对自然环境喜爱之情的表达方面,缺乏终极关怀和人性回归,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效益降低。 二、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一)生态忧患意识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对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地剖析,饱含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向社会发出正义的生态保护呼喊。一方面,生态文学意识到家园的遗失,“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让很多作家意识到“家园”这一概念可跨越种族和地域的限制,人类的家园是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上各种资源物资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对自然驯服程度的增强,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我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家通过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表达其保护地球的信念。从最早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向世人报告了北京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现在你们已经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厕所的水‘哗哗’地流,没人心疼,还放什么长流水镇牛奶、西瓜、啤酒”[2]。言简意赅地指出了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人为原因,发人深省。此外,哲夫格外关注长江、黄河等生态问题,随记者团进行采访,撰写了“系列生态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为大众展示了河流污染的严重性,“恶性肿瘤的人越来越多,隔三岔五总能听到村里传来哭声,哭声一起,离乱的荒原地上便又多了一座新坟”[3]。这样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河流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威胁,人们对家园遗失产生畏惧之情;另一方面,很多生态文学作品蕴含深沉的忧思,谴责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并表达了渴望回归自然的美好夙愿,贾平凹在《怀念狼》中对人类忽略生态整体利益,干预自然环境发展造成的生态危机提出警示,怀有明显的忧患意识。在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旨在通过事实的详述或原因的分析,在给人以忧患意识的同时找寻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传播无限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敬畏生命的信仰

在生态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著名学者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提倡人类要尊重万事万物,形成敬畏生命的信仰,表现了人类在危机中渴望实现救赎的信念。刘亮程在《人畜共居的村庄》中以动物的视角审视世界,对万物的心思进行揣摩,表达了对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渴望,“我的生活容下了一头驴,一条狗,一群杂花土鸡,几只眸眸叫的长胡子山羊,还有我漂亮可爱的妻子女儿。我们围起一个大院子、一个家”[4]。和谐而有爱的场面,家畜动物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我”容纳了他们,我们和谐共处在一个小家园中。此外,徐迟的一系列优美的散文,赞美蝴蝶的美丽和灵性,将水蛇比作“游龙”,它们在水里仿佛“出水

芙蓉”般迷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没有因为物种差异而排斥,而是怀揣着普世之爱敬畏生命,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诠释整体生态观

生态文学的特点在于作者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之中进行创作,并且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生态文学是利用文学向生态发声的,最终诠释整体生态观。当代中国生态作家立足本土却熟知山川大河的走向,懂得家园的意义,更通晓人类生活的全部根基,对生态伦理的思考实则对生态文化的思考,要想促进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发展,必须将其植根本土,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的发声才能震撼国人的心灵,起到警示和引导作用。陈桂棣在《淮河的警告》中描写淮河的现状,提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场面和数据,国人熟悉的淮河以这种姿态呈现,无不让人震惊,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并唤起了国人的生态意识。 三、结语

我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蕴含生态忧患意识、敬畏生命的信仰和整体生态观,从这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有效解读,能够激发人类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学以探求生态危机根源和构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为使命,是文学领域对生态危机的回应。在具体创作和整个领域中,学者和作家表达了对生态命运的关心与担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人们利用文化干预和重建的方式缓解生态危机,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有效发展。 注释:

[1]张晓琴,何红:《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41-47页。

[2]韩林:《爬罗剔抉尽心力 十年辛苦不寻常——评刘卫英、王立》,学术交流,2015年,第1期,第109-110页。

[3]丁明秀:《中国生态文学的现实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00-106页。

[4]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庄》,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2,第06期。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作者:罗永妃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伦理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希望以此为指导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代中国很多文人志士利用文学形式回应生态危机,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ky9g36yfs862m61dk4v721et5ixw1005o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