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 )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 D.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 )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 )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 )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 )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
3.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 )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 )
4.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A.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 ( ) B.农业商品经济和工业商品经济 ( )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 D.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
5.商品经济最早出现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 ) B.原始社会末期 (√) C.奴隶社会晚期 ( ) D.封建社会全盛期 ( )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 )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 )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 )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 )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 )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 )
8.决定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是:() A.商品的需要程度 ( ) B.商品的有用的程度 ( ) C.商品的使用价值 ( ) D.商品的价值 (√)
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 ) B.创造剩余价值 ( ) C.创造必要价值 ( ) D.创造使用价值 (√)
10.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有用物品都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
B.任何有用物品的有用程度,都取决于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和的大小( ) C.任何有用物品都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D.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
1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A.价值构成的 ( )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 C.资本构成的 ( ) D.货币构成的 ( )
12.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 ) B.货币的出现并充交换媒体 (√) C.商品的出现 ( )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 )
1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 )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 )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 )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 )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 )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 )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 )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
1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 )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 )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 )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A.全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 )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 )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
1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
1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0.“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 ( )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 )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
2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
A.生产每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 )
B.生产每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 (√) 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少 ( )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 )
2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 )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 )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23.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需要通过:()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 )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 )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 )
24.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A.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 ) 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 ) C.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 )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
25.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 ) B.生产价格理论 ( ) C.劳动二重性理论 (√) D.劳动力商品理论 ( )
26.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 )
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
C.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 ( ) D.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 ( )
2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 )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 )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 )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
2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 )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 )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 )
2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 )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 ) C.只会创造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 )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
3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 ) C.一般等价物固定为货币 ( )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 )
31.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 )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 )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 D.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
32.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 )
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 ) D.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 B.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 )
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 ) D.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 A.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 ( ) C.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 ( ) D.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 ( )
35.绝对剩余价值是:()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 )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 )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