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二-优质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二

45.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46.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2)非制度化教育代表人物:库姆斯、伊里奇。

47.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48.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实行。(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

程》),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一直延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在教育制度史上,在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

49.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50.义务教育制度特点:强制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51.教育目的:(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3)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主题和灵魂)

5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

5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罗杰斯及中国古代的孟子等人;(2)主要观点:主张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5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孔子、凯兴斯泰纳、赫钦斯、斯宾塞、涂尔干、孔德、柏拉图等。(2)观点: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55.教育无目的论(1)代表人物: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2)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强调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56.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资本论》)(1)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实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8.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灵魂与统帅);(2)智育(前提和支持);

(3)体育(重要物质基础);(4)美育(动力);(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59.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60.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删除修改

6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广泛使用的、最基本);(2)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4)历史法;(5)行动研究法;(6)叙事研究法。

6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63.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2)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的设计开发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4)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64.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2)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65.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2)基本观点:①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强调在活动中学习,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66.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2)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67.教学:(1)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删除修改

68.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1)教育包括教学;(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69.教学与智育的关系:(1)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2)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70.形式教育:(1)形成于17世纪;(2)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3)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71.实质教育:(1)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2)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3)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二-优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二45.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46.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kv2o4bfmx57eja0pqkz5136q5t3t4006u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