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小课题研究总结材料
现在就樊老师的《绝对值》这节课,谈一谈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樊老师对学生进行分层
A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在本节课樊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在本节课樊老师提问的时候也很有针对性。比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六、研究方法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A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分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而是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了解自己所需的知识,给各层次学生的“递进”留有阶梯。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
二.作业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教师在作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1)课内练习分层
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应做到内容上分层次,要求上有差异。并且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随时调整练习的要求。
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意班级中的暂差生或学困生,内容以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题为主;
二类题面向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题目的设计力求有一定的难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类题面向班级中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内容在二类题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超前学习。 (2)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教师应针对各层次学生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来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应遵循: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中层次学生有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发展。
规划设置阶段性研究子课题,开展行动研究。
1、集体进行学生分层研究,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入学成绩、阶段性考试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分层进行了几次调整,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进行分层评价作业操作模式策略的研究。
在实施分层作业时,我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存在的逆反心理作了如下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C层次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问题(3)的设定,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初一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1]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