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讲授、提问、探究、展示等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美术作品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的创作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2、教学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课本、教案 (四)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以罗丹说过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开始,引出罗丹及其作品。
生: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欧米艾尔》、《思》、《巴尔扎克》并模仿部分作品。 1、
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 的双手铲去?据说原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的学生布而岱赞美这双手“他的这双手雕刻的太好了!” 罗丹听后拿起锤子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住,以突出那毛发散乱硕大的智慧的头颅,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先
走、思考《巴尔扎克像》 中。
2、
从这个故事里,让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得到较准的答案。
教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介绍,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有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教师展示:展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艺术家是不是受到了上帝的启示? 学生:回答
学生欣赏毕加索《牛头》,请同学们说出创作《牛头》所使用的材料。(废弃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
教师:自行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创作出“牛头”来呢?作者为什么能够创作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1、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情感;2、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3、有感而发。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不神秘,他们也是生产者,只是他们是以视觉语言为手段,创作出艺术品。他们比一般人更有敏感的视觉,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触动,使得艺术家有感而发,从而产生表达和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学生:欣赏、分组讨论徐悲鸿《愚公移山》从现实和艺术的角度作者是如何体现创作意图的?
老师:总结,从现实和艺术的角度分析。 三、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
教师:展示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作品,以及同一时期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 总结:1、统一时期,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创作意图大相径庭。 教师:展示《离婚诉》和《怒吼吧,中国》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在同一社会和文化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方面差异,也造成创作意图的差异。 四、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体现
(1) 具象艺术 董希文 油画 《开国大典》
(2) 意象艺术 莫奈 油画 《鲁昂大教堂》 汉 画像石 《荆轲刺秦王》 (3)抽象艺术 塔特林 德 《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
五、 课堂小练习:选取作品罗中立《父亲》、蒙克《呐喊》分组讨论是如何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六、 总结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效果分析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高中的一节鉴赏课,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他们的创作意图都有现实的依据。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来理解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可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使学生不再以画的像不像、看得懂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学会通过作品的表象探寻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准。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材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要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并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欣赏、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节,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都不是随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与艺术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这个问题,本课主要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三种不同的美术类型来对此展开分析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的故事,试图以此说
明美术作品的产生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第二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主要是让学生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将有助于学生与艺术产生亲密的接触。所以这里说,“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是以艺术的或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在这里举例毕加索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车把和车座创作了《牛头》加以说明。
第三部分“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它包括两个方面:举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和明清时期的梅兰竹菊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受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通过古元和李桦同一时期的作品 由于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产生不同的创作意图。
第四部分“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分别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角度来分别讲述艺术家意图的不同呈现方式。具象艺术举例《开国大典》、意象艺术举例《荆轲刺秦王》、莫奈《鲁昂大教堂》、抽象艺术《第三国际纪念碑》。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评测练习
1、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分析作品是如何从“现实”和“艺术”的角度,“有感而发”的?
2、根据所学内容,小组讨论罗中立《父亲》、蒙克《呐喊》是如何从作品的形象、形式分析以及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课后反思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高中的鉴赏课,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他们的创作意图都有现实的依据。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还不能达到深刻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感悟进行相应的引导体验是必要的,所以我安排情景启发。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展示《牛头》、《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拓展学习内容和形式思维,比较不同形式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的不同表达方式。
分别从具象艺术《开国大典》、意象艺术《荆轲刺秦王》、抽象艺术《第三国际》三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来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从探寻艺术家创作意图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现代艺术的鉴赏、反思。我体会到: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
我采用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打开学生思路。分组后的学生不但能对本组重点探寻的内容做到比较全面的把握,而且还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的内容做出积极回应。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来理解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可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使学生不再以画得像不像、看得懂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学会通过作品的表象探寻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种不同美术类型之间的教学过渡不自然,在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今后我还需要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在前面几节课中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内容,例如美术的语言、艺术美和形式美等,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分析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