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实际设置问题,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图片。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活 动 设 计 内容 【播放图片】从身边的名山说起,让他们认识家乡导入新课 之美,从而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 【设问】这些名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设 计 意 图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从如何去区别它们?” 通过设问 ,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换方法。 【引导读图】1、褶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单位 (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褶皱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3、从水平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形态上的区分: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山”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学”、“学中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2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口头表达能力。 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 侵蚀,反而成山岭。 【运用】找石油、水和天然气应在什么地质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知构造中? 识的实用价值 在工程选址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褶皱山的形成 (题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 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生答师总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为具体。 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泄。 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 师:介绍全球六大板块知识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是其 形成的一类,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