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第一节逻辑填空【考点1】实词辨析实词是语文词类中的一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的重点。一般来说,实词包括概念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等几个方面。一、实词概念意义辨析实词的概念意义,是指反映人们对所称谓的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实词的数量较多,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材料的第一个难关。一般来说,几个近义词之间多带有相同的语素和不同的语素,相同的语素是它们意义相近的基础,而不同的语素则体现着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别。要正确解答实词填空题,首先需要辨析实词所包含的核心意思,以下主要讲解的是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义的指涉范围这三种常见题型。1.词义的侧重点在近义词中,有时词义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即彼此在共同意义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才能”、“才华”、“才智”和“才干”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侧重办事的能力和对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才华”侧重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能力、特长;“才智”侧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才干”侧重工作能力。1/84要正确解答这种题型,就要仔细辨析每一组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对近义词的侧重点进行认真的辨析,尤其要重视词语之间的相异词素。2.词义的轻重程度有些词语虽然意义相近,但语义轻重程度不同,这种区别会直接影响语句意思的准确表达。总的来说,有的词语指称或适用于比较重大的事物,有的则指称或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如“轻视”、“鄙视”和“蔑视”这三个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是,“轻视”只是一般地看不起(不重视),“鄙视”有视为卑鄙的意思,而“蔑视”则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分量一个比一个重。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可以一方面辨析相近词语在语气或含义上的轻重程度,另一方面,仔细体会题干句子的语境是适合使用程度轻的词还是使用程度重的词。3.词义的指涉范围表示同一事物的几个词中,有的所指范围大,有的所指范围小,这种指涉范围的差别,直接影响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如“事情”、“事件”和“事故”这三个词,“事情”泛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概括的范围最大;“事件”专指那些历史或社会上发生的大事情,范围要小一些;“事故”特指已经发生的意外损失和灾祸,范围最小。考生要仔细辨析词义与语境,避免出现“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对象一定要与该词的指涉范围相契合,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二、实词的色彩意义实词的色彩意义是指词义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的情感倾向、态度、2/84评价等内容。词语色彩意义的辨析可以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入手。1.感情色彩人们在描述事物或谈论问题时一般都会持有一定的感情、态度、立场,或褒奖、肯定、喜爱,或贬斥、否定、厌恶。这些感情、态度、立场久而久之会沉淀在词义里,于是便有了褒义词、贬义词与中性词之分。如“鼓动”、“鼓励”、“煽动”都有激发别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是“鼓励”的意思是劝勉他人,使之积极奋发,是个褒义色彩较强的词语,而“煽动”的意思是挑唆、怂恿,是个贬义词,而“鼓动”则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是个中性词。在解答近义词辨析题型过程中,要把握各个选项的感情色彩或感情倾向性,从而明确其差异,选择和语境感情色彩或感情倾向性最为匹配的词语。逻辑填空中作者的感情或立场是已经确定的,应试者在做题时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所填的词语在褒贬和立场上与句子其他成分所体现的一致。2.实词的语体色彩辨析不同的词语适用于不同的语体风格,由此便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色彩意义,即语体色彩。语体色彩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文雅、庄重、严谨;口语则通俗朴实生动。口头语体是书面语体的源头,书面语体是口头语体的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老爸”“老妈”比较口语化;“父亲”“母亲”属于书面语。又如,“商量”比较口语化;“商榷”属于书面语。“告诉”比较口语化;“知会”属于书面语。应试者作答逻辑填空题时,如何从词语的语体色彩角度选择正确的词语呢?首先,要看文段的体裁。如果是公文、政论文、科技说明文或文艺散文,一般用书面语体。公文类语体3/84用词比较规范、庄重,政论类语体的词语感情色彩比较强烈、逻辑性强,科技类语体的词语比较严密、规范,文艺类语体的词语则相对比较文雅、抒情。而记叙性的文字,语体比较生动活泼,就可适当运用口语词。其次,要看文字适用场合。如果文段选自一份政府间的外交宣言,则必然是书面语。最后还要看说话人身份,学者的语言与普通百姓的语言有着明显区别。3.实词的形象色彩辨析词语的形象色彩,指的是某些词语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联想,如“银装素裹”“亭亭玉立”“妙语如珠”“柔若无骨”等等;有些词语能给人一种空间感知,这就是词语的空间维度色彩,如“弥漫”“笼罩”“亮堂堂”“空荡荡”等。在解答逻辑填空题目时,一方面要从事物的形状、颜色、亮度、动作等进行联想、把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句子的语境,选择最贴切的词语。三、实词语法意义辨析1.词义的搭配对象不同词语有着不同的搭配对象,对与之搭配组合的词语意义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搭配习惯往往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只能通过学习实践来把握;但有些词语的搭配意义及适用对象则存在着对应关系。如“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态度”,“严峻的考验”,“严谨的立场”,“严重的问题”这五组偏正短语都是固定搭配,不可混淆搭配。又如“积累”常与金钱、知识、经验、工作搭配。“积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聚”侧重聚集起来,可以与人力、资本等搭配。4/842.实词语境辨析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一般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特定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后者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社会环境。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答题时,考生应特别关注词语的内部语境,注意标注片段中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其中就包含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特定感情色彩或表达风格相异的词语。具有重要意义的逻辑关系主要有:(1)解释关系解释关系指针对横线处的语词,其前或后的语境存在解释的语意,可以是“因为”、“由于”、“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等标志词以及冒号、破折号、括号等标点引导解释关系,也可以是举例解释,也可以只是单纯的文字解释。根据解释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横线处的词义。(2)并列关系并列关系指横线处词语的意思与语境前或后某个词、短语或是小句子具有意思相近、色彩相同,或是语法功能一致的关系,横线处的词义根据并列部分的内容,选择词义与之相近的词语。(3)相反关系相反关系指横线处词语的意义与前或后语境的意思构成相反的关系,利用已知的语境的语意,选择与其词义相反的词语填入横线处。(4)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指横线处的词语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构成递进关系,若是横线处是对前语5/84境的递进,横线词语就是前面语意的加强;若是横线之后的语境是递进语意部分,那么横线的语意则是对后语境语意的减弱。(5)照应关系照应关系是指横线处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看不出明显的解释、并列、转折或是递进关系,前或后的语境却有某种特殊的照应,横线处的词义就需要体现出照应的语意,这种照应可能是色彩的框定,也可能就是词义本身的框定,也可能是语法结构的框定。【考点2】虚词辨析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一类词。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考查虚词的题型固定为选择题,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在后一种形式中,将实词和虚词结合起来考查的题型最为常见。一、虚词的特点虚词的特点需要考生注意以下三方面:(1)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易误用虚词的常见用法;(2)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3)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二、虚词辨析要点虚词辨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6/841.熟悉词性,辨明其词性异同不同词性的虚词,就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考生只有熟悉了虚词词性,才能做到准确答题。如句子“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句中“偶然”是形容词,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用来形容“写写诗”显然不妥,应换用表示“间或”“有时”之意的副词“偶尔”。2.对号入座,合理搭配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决不能随意错位。例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3.明确句子关系,利用虚词合理衔接虚词作为语意连接的纽带,其作用在于通过衔接两个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表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目的,因此,在使用虚词之前,考生首先要明确句子之间、短语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出现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例如: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错误。7/844.不重不漏,合理使用虚词的使用应契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而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三、虚词关联词辨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对虚词的考查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的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通过虚词的链接得以呈现,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通过关联词连接起来的,因此,掌握关联词辨析的方法对于解答虚词填空题具有很大帮助。1.并列关系并列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关系。常见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等。2.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指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见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有: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8/84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不要说)……连(就是)……3.转折关系转折关系是指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常见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有:“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不过”“只是”“倒是”等。4.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常见的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等。5.假设关系假设关系是指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有:“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等。9/84
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手册-考点归纳(第二~三章)【圣才出品】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