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9-2古代诗歌鉴赏课外
读记古代诗歌的语言
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 一、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如:
(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4)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6)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归,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7)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8)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虚词两个方面。实词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为主。
(一)炼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为千秋佳句。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用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1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例1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2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二)炼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例1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直”“圆”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 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例4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 《诗经》早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例6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
2
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铸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
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三)炼数量词
例1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2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例3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四)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风格特点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
3
的个人气质、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这里就古典诗歌的常见风格进行分析: 1.雄浑壮阔
《诗品》论“雄浑”:“超之象外,得其环中。”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它若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又如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这些诗都体现了雄浑壮阔的风格。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作,大多具有雄浑壮阔的特征。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境界宏阔、气势雄浑,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2.豪放旷达
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这些诗句的特色与李白豪放的性格相一致。苏轼的词也带有明显的豪放旷达的色彩,除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外,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被公认为第一豪放词。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充满了雄健豪放之气。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轩昂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势如破竹。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酒酣气盛,表现出作者壮心
未已的英雄本色。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尾句中,“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化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
4
建功立业,一展抱负,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首词感情奔放豪迈,气象恢弘阔大,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3.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果说豪放是奔涌江流,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狂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再如他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浓郁忧愤,动人心弦。首联诗人从形、声、色、态方面表现夔州的特定环境。颔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萧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颈联点出
“秋”字,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常年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其中“悲秋”两字写得尤为沉痛,诗意尤为深沉。尾联写诗人生活艰难,穷困潦倒,白发日多;国难家愁,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首诗流露出的伤时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正是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4.慷慨悲壮
大凡诗人,在目击人民灾难,身受命运坎坷,痛惜韶光流逝,悲叹壮志未酬时,往往慷慨悲歌。可见,诗人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而咏出悲慨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激荡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的上阕,大段写景,借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所见。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清澈,但作者沉重的心情使得眼里和笔下的环境气氛显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