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大学德育教育困境的分析
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德育教育的困境,总结如下: 一、素质教育滞后于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信息全球化的速度。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同时也相互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以及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与现代化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对这些人才的德育教育是居于首位的。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所谓“名誉”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二、德育教育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事物屡见不鲜,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是巨大的。纵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效应,大大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随着新鲜事物的接触和社会纷繁复杂的事务的接触,大学生们对于社会事务有了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思维,对于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变化都需要德育教育给予一定的环境来适应。而我国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内心需要,也没有关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才能的体现。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
第 1 页
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思想思维用于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有碍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自主教育与德育教育发展相悖
大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说教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的话,德育教育就成了呆滞的条目,也切断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严重地脱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①。”现实的德育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不能和德育教育向匹配,不相协调,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如何
第 2 页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其中几种力量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第1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