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名称 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发电机装机总容量(万千瓦)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2000年 19.25 13917 “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实际完成 实际 2005年 年均增速% 2005年实际 年均增速% 70 94.25 20000 2870 1.5 1 5 22 37 8 10 87 100 35579 4260 0.9 2.5 3 21 42.68 20.6 19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万美元) 1785 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 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 注: 1.2 2.3 16.7 35.9 1、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实际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2、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5.2‰、5‰、4.3‰、4.15‰。 3、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2.1%、1.6%、2.8%、3.0%。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把中部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资金、政策和重大建设布局上,支持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大型煤炭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中心、市场体系等领域内的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加快发展步伐。
二、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有利于我市立足农业特色,发挥传统农区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受土地、能源和劳动力趋紧的约束,加紧向中西部转移,有利
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外部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将许昌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率先建成核心区内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城际快速通道,有利于我市加快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五、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更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较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向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开放度较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因此,“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将会加大,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第三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市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中原城市群中个性突出的产业许昌;创新体制,创优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原则是:坚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注重
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正确处理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注重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坚持正确处理启动内在活力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关系,注重把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建设工业集约、农业先进、服务业充分发展的产业许昌;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许昌。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居河南省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136”现代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农村示范区初具规模;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20%,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
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许昌建设 取得显著成效。
专栏2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生产总值(亿元) 经 人均生产总值(元) 济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增 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万美元) 长 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经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济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结 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 构 城镇化率(%)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 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口 市区人口(万人) 资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源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环 林木覆盖率(%) 境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2005年实际 603 13411 239.4 36000 4260 19.96 83.7 57.6 0.9 32 450 50.8 51.4 34.39 21 317 83 “十一五”规划 2010年 1063 22600 482(1857) 71500 10600 45.7 88 70 1.5 40以上 470 80 80 五年降低20% 34.39 26 320 85 年均增速% 12 16 15 20 18 6.46‰ 指标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类别 公 指标名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05年实际 7769 3643 15.3 3 25 70 72.4 2.5 “十一五”规划 2010年 11970 4870 100 4 29 100 82 3 年均增速% 9 6 指标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共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服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 人 城镇人口基本养老覆盖人数(万人) 民 劳务经济收入(亿元) 生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活 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 规划指标的属性 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主要通过改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 第二篇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实现“两个突出”、“三个转变”,即: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提升培育企业品牌成长能力;产业发展模式由基地向集群转变,产业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由依靠传统资源向依托技术创新转变。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为带动力量、以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四章 做强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
以许继高科技电气城为依托,强化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建设,实施“以城促园,以园引资,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战略。
依托许继集团、阳光集团、森源电气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势,以电力装备制造为基础,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力装备、成套工程设备、环保产品、民用机电产品为主体的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发展与信息产业链条配套的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及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推动以电力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