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马 荣 王春霞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6(024)004 【总页数】2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骨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深静脉血栓是伤后卧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血管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升高,如不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导致下肢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而致残,甚至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值得临床重视。
一般资料
骨科手术患者60例(排除患者病史中有下肢静脉血栓、脉管炎、皮肤病或其他下肢血管疾病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45~75岁,平均60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13例,股骨内固定术17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25例,骨盆骨折术后5例;伴有高血压19例。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及一般护理,开展健康教育,讲解长期卧床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使其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气压治疗。
1.气压治疗仪。通过人体四肢肌肉组织施加周围变化的压力,促进患肢静脉血流和淋巴液的回流,改善微循环,消除肿胀,以达到治疗及预防静脉回流障碍
的作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①气压治疗的适应证:肢体创伤后水肿;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截肢后残端肿胀;对长期卧床或手术被动体位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禁忌证: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心律不齐;深部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急性静脉血栓;不稳定型高血压;安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②气压治疗的注意事项:治疗前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治疗应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患肢应无感觉障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肢肤色变化并询问患者感觉;治疗过程中保持管道通畅。③气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气压治疗仪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部分进行按压,刺激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使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降低了血液瘀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2.一般治疗。①饮食及生活指导:给予低脂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高热量、高纤维饮食,补充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的食物,讲解饮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告知患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引起静脉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管内膜变化而引起胆固醇沉积[1];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低温可导致患肢血管收缩,血流减缓,有诱发及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亦不可过热,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②预防褥疮:骨折术后患者有时活动不方便需长期卧床,容易形成褥疮,指导患者多翻身,患肢要经常变化体位,活动膝及踝关节易压部位,必要时可用滑石粉按摩[2]。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注意观察患者下肢有
无水肿、疼痛、肢端皮肤颜色等循环障碍现象,如有发现立即通知医生处理[3]。④并发症的护理:出血是下肢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 min;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痛、胸闷、口唇紫绀、咳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3.药物治疗。①祛聚药物: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脉络宁;②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右旋糖酐:削弱血小板的活动,降低黏稠度;华法林:妊娠妇女禁用;③溶栓治疗: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发病在3~5 d内的新鲜静脉血栓效果好;巴曲酶:主要针对纤维蛋白,对陈旧性静脉血栓效果好。
4.功能锻炼。术后双下肢抬高20°~30°,24 h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不能下床者主动屈伸下肢做屈、背伸、内翻、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由跟腱起自上而下做挤捏运动。
结果
使用气压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的静脉血栓、下肢疼痛、水肿,5例患者出现低烧现象。
讨论
早在19世纪中期,著名病理学家魏尔啸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静脉瘀滞、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一般认为术后肢体主动活动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可防止血栓形成,但因患者伤后或术后早期都伴有疼痛且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体力及语言沟通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对主动活动的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