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⑦我国北方寒潮(快行冷锋)灾害多发原因
ⅰ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寒潮多发且风力大
ⅱ地形平坦广阔,冷空气没有阻挡,或处于山体北侧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滞留堆积 ⅲ农牧业处于生长时期(北方的秋春季、南方的冬季),冷冻危害大
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因为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
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
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冬季: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
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对农业危害较小。
(5)防御措施:①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②注意个人保暖;③要加强交通监管和预警;④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 4、沙尘暴
(1)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多发西北、华北、东北――冬春季,尤其是春季多发。 (2)华北沙尘暴多发原因:
自然原因:①冬春季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 ②植被覆盖率低,沙土裸露多; ③土壤疏松干燥; 人为原因:④植被破坏严重,如四滥——滥伐、牧、垦、挖,导致草场、林地退化、沙化;⑤建筑工地废沙、弃土随意堆放
(3)影响
危害:①严重的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健康;②破坏基础设施,影响通信、交通、生产生活; ③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牧场;④引起天气、气候恶化 有利影响: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4)措施:①加强沙尘暴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应急机制; ③增强民众防沙尘暴意识(以上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④植树造林种草,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⑤降低载畜量,推广轮牧 ⑥矿区注意复垦和再种植 ⑦建筑工地注意防风沙措施 ⑧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⑨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大雾沙暴天气,能见度低)
四、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等
(一)病害
1.病害发生原因: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②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2.危害: ①破坏农作物、草原、树木,导致农林牧业减产减收; ②农产品大批量变质,影响农林牧产品加工工业
③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④可能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3.防治措施(①到③为“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生物灾害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灾应急机制; ③增强民众防灾意识; ④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防病虫害);
⑤加强边境检疫,严控外来病原体或害虫入侵(防病虫害) 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防病虫鼠害);⑦科学认证引进外来物种(防病虫害) ⑧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灭虫(防虫鼠害) ⑨投放天敌等生物灭虫(防虫鼠害) (二)蝗虫灾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之一)
.下载可编辑.
..
1.某地区蝗灾多发原因
自然原因: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滨湖、内涝、河泛地区的荒地草滩)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②生态环境恶化、滥用农药等使虫害天敌(如青蛙、蛇、鸟类)减少 人为原因:
③森林病虫害多发:单一性人工林替代多样性原始森林,森林抵御害虫能力降低 ④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或林、牧区),农(林、牧)业单位面积产值高 2.蝗虫危害: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其中飞蝗俗称“蚂蚱”,危害最严重) 3.蝗灾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分布---夏季多发(6月发生频率最高)
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空间上看: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4.防治措施 (①到③为“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蝗灾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蝗灾应急机制; ③增强民众防蝗灾意识; ④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灭虫; ⑤保护或投放天敌(青蛙、蛇、鸡鸭)等生物灭虫; ⑥人工诱捕幼虫、成虫; ⑦点火焚烧 (三)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之一)
1.危害:①对农、林、牧业造成严重损失(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 ②在地下打洞,危及工程(防洪大堤等)安全;
③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④加剧土地荒漠化 2.鼠害多发的原因:
①生态环境恶化,天敌(如蛇、猫头鹰、黄鼠狼)减少 ②鼠类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3.鼠害防治措施 (①到③为“非工程措施”)
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鼠灾监测; ②建立防鼠害机制; ③增强民众防鼠害教育; ④高效低毒药物灭鼠 ⑤保护和利用天敌(蛇、黄鼠狼、猫头鹰)
⑥鼠铗、鼠笼等器械灭鼠 ⑦使用不孕剂和动物外激素以及超声波驱鼠等方法灭鼠
五、其他自然灾害
(一)咸潮
1.概念: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形成咸潮。 2.时空分布:一般发生于干旱季节(或我国冬季),出现在河海交汇(或河口)处(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旱季降水少,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③地势低平,河汊纵横; ④农历初一、十五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2)人为原因: ⑤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⑥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4.危害: ①自来水变咸,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潮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危害当地的植物生存
③河水变差变咸,危害工农业生产,如生产设备易氧化、腐蚀,锅炉易积垢。 5.防治措施:
①加强咸潮监测和预警; ②建立防咸潮应急机制; ③增强民众防灾教育和防灾意识 ④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⑤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⑥节约用水,如重视农业节水 (二)赤潮
1、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2、自然原因:①温度高;②海域封闭;③静水;④静风。
3、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下载可编辑.
..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规模扩大,饵料+养殖对象排泄物严重污染了水域; ④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赤潮生物运输者。
4、危害: ①海水发粘,堵塞鱼、虾、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 ② 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鱼、虾、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 ③ 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鱼虾等中毒死亡。
六、如何预防某灾害或减轻某灾害带来的损失可采取的措施(通法—非工程措施)
1.建立某某灾害的预警系统,做好监测与预报工作;
2.建立、完善相关灾害的应急预案及防灾救灾机制,制定防灾、抗灾规划与措施,及时应对突发的灾害,提前做好防灾工作;
3.宣传有关自然灾害的常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4.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灾害的应急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5.其他:发展科技,加大科研投入和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开展保险业务等。
七、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1、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2、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3、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4、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5、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6、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7、蝗灾:(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8、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下载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