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十讲
社会制度:家庭与宗教
一、有关社会制度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制度:针对社会需求为核心的信仰与行为所组织起来的形式,如人员替换
(家庭)或维持秩序(政府)。所有的社会都有其社会制度,这通常被认为是文化普遍性的表现。
1、功能论者的观点
研究社会制度的一种方法是考察它们如何实现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这是功能论者对于社会制度研究的切入点。他们认为任何社会或者相对固定的群体如果要继续存在,就必须能够实现以下五种功能,这被称作功能要件。
①人员的替换。在任何团体或社会中,有成员死亡、离开或伤残时,该团体或社会必须能够有人接替,这种接替可以通过移民、吞并邻近群体、购买奴隶或生育来实现。
②教导新进成员。假如一个团体或社会中许多成员反对规定的行为模式和义务,该团体就无法存续,社会就无法保持稳定,因此团体或社会要鼓励新进成员学习,并接受其价值观与习俗。
③生产与分配财货及服务。每一个相对较稳定的团体或社会,都必须能够提供和分配成员们所需的财货与服务。每个社会对财务与各种资源的配置,都有一套既定的规则。团体必须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否则就可能导致失序。 ④维持秩序。保证团体或社会的安全性、使身在其中的成员具备基本安全感是每一个团体或社会必须具备的功能之一,无法维持秩序并防御外来征服的极端结果就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消亡。
⑤提供并维持生活的目的。人们必须有动机继续成为某个社会的成员,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上述四个要件。假如一个人没有生活目标,就不太可能为该社会的
生存而奋斗。
2、冲突论者的观点
尽管冲突论者和功能论者同样都认为社会制度的组成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但冲突论者们并不认为这些现存的制度是有效且必要的。
从冲突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制度与组织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巧合,社会制度本身是在性别和种族歧视的环境下运作的,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里,一个人被预期要扮演的角色往往能够反映出整个社会中性别与种族歧视的事实。
3、互动论者的观点
社会制度会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甚至对小到开车或等待结账的习惯都有影响。 互动论者们强调,我们的社会行为受限于我们所接受的角色与身份、所归属的团体与所处的社会制度。
二、家庭
家庭这个社会机制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之中,而家庭的组成、亲属形态及权威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相当高的共通性。
1、家庭构成:什么是家庭?
一群拥有血缘、姻亲(或其他得到认可的关系)或领养关系的人,共同承担生育和照顾家庭成员的基本责任。
家庭模式通常分为核心家庭与扩大家庭两种。核心家庭即一对已婚男女和自己未婚的子女住在一起。扩大家庭则是家庭中包括其他亲属如祖父母、叔伯等等。与核心家庭相比,扩大家庭中的成员在面对死亡、离婚或疾病等危机时,成员的压力会较小,成员间提供协助与情感的支持较多。此外,扩大家庭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经济单位。
上述家庭模式的分类是基于婚姻制度——单偶婚——而言的。单偶婚指的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结婚,并且在同一时间只有对方一个配偶的婚姻模式。 多偶婚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性同时和多个女性有婚姻关系。另一种是一妻多夫制,在这样的制度下一个女性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个丈夫。
2、亲属形态:我们和谁有亲属关系?
人们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情况,是通过文化习得的,不完全由血缘或姻亲关系来决定的一种关系,被称之为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常常代表了责任与义务。
亲属关系的认定通常是依据世系的原则,包括双系继嗣、父系继嗣、母系继嗣三种类型。
3、权威形态:谁当家?
不同的社会里,家庭权力的分配也不同。
一个社会期望男性主导家庭决策,这样的社会被成为父权制。若社会希望女性主导家庭决策,则是母权制。第三种权威形态被称为平权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配偶双方的权力被视为平等。
4、关于家庭的社会学视角 (1)功能论者的观点
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家庭的六大功能:
①生殖。一个社会要继续存在就必须能够替补死去的成员。家庭通过生殖功能来维持人类的存续。
②保护。人类的新生儿需要经常的照顾和经济保障,在所有文化中,都是家庭在担负最终保护与抚养孩子的责任。
③社会化。父母及其他亲属负责监督孩子的行为,并传递他们文化中的规范、价值观和语言。
④规范性行为。尽管性行为的规范会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在一个社会里,不论是哪个时期与哪种文化价值观,家庭都会为适宜的性行为下清楚的定义。 ⑤情感交流。理想中家庭能够提供成员温暖亲密的关系,使家人感到满足与安全。 ⑥提供社会地位。从家庭中继承先赋地位。
(2)冲突论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