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反应热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科学探究:理解反应热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不断完善和改进测定方法。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正确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概念。 知识梳理
一、反应热及其测定 1.体系与环境
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如:将试管中的盐酸、NaOH溶液及发生的反应等看作一个反应体系;盛溶液的试管和溶液之外的空气等看作环境。热量是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能量。 2.反应热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3.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测定原理:环境温度不变时,根据测得的体系的温度变化和有关物质的比热容等来计算反应热。即利用公式Q=cmΔt进行计算。 (2)实验装置
①将如图实验装置中各仪器(或物品)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②各部分仪器的作用
a.玻璃搅拌器的作用是使反应物混合均匀充分接触。 b.隔热层的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
c.温度计的作用是测定反应前后反应体系的温度。 (3)实验步骤
①反应物温度测量(t1):测量混合前50 mL 0.50 mol·L-1盐酸、50 mL 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取两温度平均值,记录为起始温度t1。
②反应后体系温度测量(t2):将酸碱溶液迅速混合,用玻璃搅拌器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录为终止温度t2。
③重复实验操作两次,记录每次的实验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4)实验数据处理
某实验小组测定数据如下,请填写表中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1 2 3
设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中和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该反应放出的热量Q≈1.42 kJ,则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为56.8 kJ。 (5)实验结论
大量实验测得,在25 ℃和101 kPa下,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
(1)浓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 H2O(l),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2)同一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与酸碱的用量有关(√)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的玻璃搅拌器换成铜质搅拌器效果更好(×)
(4)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应将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分多次倒入小烧杯(×) (5)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测定盐酸后的温度计没有冲洗干净,立即测NaOH溶液的温度(×)
根据上述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何使用0.55 mol·L-1NaOH溶液与0.50 mol·L-1盐酸反应,而不是选用0.50 mol·L-1NaOH溶液? 提示 碱过量的目的是保证盐酸完全反应。
(2)若用0.55 mol·L-1 KOH溶液代替0.55 mol·L-1 NaOH 溶液,对结果会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提示 无影响。因为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 H2O(l)时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与用KOH溶液还是NaOH 溶液以及酸碱的用量无关。
(3)用浓硫酸代替盐酸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用醋酸代替盐酸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若用稀硫酸和稀
起始温度t1/℃ 盐酸 NaOH 25.0 25.2 24.9 25.1 25.6 25.4 平均值 25.1 25.0 25.5 终止温度温度差平均值(t2-t2/℃ 28.5 28.3 29.0 t1)/℃ 温差 3.4 3.3 3.5 3.4 平均值 Ba(OH)2溶液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所测反应热的数值偏大;弱酸、弱碱电离吸热,所测反应热的数值偏小;若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测定反应热,生成BaSO4沉淀还会多放出一部分热量,所测反应热的数值偏大。 总结归纳: 提高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准确度的措施 (1)原理方面
①为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酸、碱溶液应当使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测定实验中若用弱酸或弱碱,因其电离吸热使测定数值偏小;若用浓酸或浓碱,因其溶解放热使测定数值偏大。 ②为保证盐酸被完全中和,碱的浓度应稍大。 (2)操作方面
①酸碱溶液混合要迅速,防止热量散失。
②在测量反应混合液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要贴在容器壁上或插入容器底部,要随时读取温度值,记录下最高温度值。 (3)仪器方面
①不可将温度计当搅拌器使用;玻璃搅拌器应上下移动。 ②应使用玻璃搅拌器,不能用金属质搅拌器代替。 二、反应热与焓变 1.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征
2.内能
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影响。 3.焓与焓变 (1)
(2)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的焓变,因此常用ΔH表示反应热。 (3)焓变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关系
①放热反应: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能量,反应体系的焓减小,ΔH为负值,即ΔH<0。 ②吸热反应:反应体系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反应体系的焓增大,ΔH为正值,即Δ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