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卑畏怯心理辅导个案
自卑畏怯的心理会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就会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觉得自己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原因分析如下: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潘超也是抱有许多的想法的人,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他就会容易气馁,就产生了挫折,经常表现在学习、吃穿、与朋友交往的过程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跟他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后,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潘超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腿残疾,奶奶平时在市场周围捡垃圾,潘超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体弱多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潘超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经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潘超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
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潘超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总是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辅导过程: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帮助消除潘超的畏惧心理,我会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课间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不要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有意无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潘超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让他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从而让他认可我这个老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胆小的潘超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他的机会,我就发动他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他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他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他为典型进行了表扬。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他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他真的开始好好努力了,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 3、沟通交流,转变观念。
潘超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因此,我把他的爷爷奶奶请来,详细地分析潘超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进行交流,反馈他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他们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为自卑的潘超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我专门登门拜访潘超先天双腿残疾的妈妈,劝她乐观些、开朗些,多与儿子交流,多给予儿子关爱,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儿子,
让他感受到应有的家的温暖和快乐。同时,我拿来家中的衣裤、床单、被套,买来钢笔、作业本送给他,微笑着告诉他:“要想摆脱困境,关键还得依靠自己努力呀!解决不了的困难找可以我们,我们会一直关心你,帮助你!”当得知潘超凑不了拍照的钱,即将错过医保办理手续时,我毫不犹豫地掏出十元钱给了潘超,让他有了和其他孩子同等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他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他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潘超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他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他以正确的评价,把小强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效果反馈:
点滴的付出,平等的关爱,让潘超渐渐变了。课堂上,他开始充满信心地积极回答问题;活动中,他开始闪现积极的身影;作文里,充溢着他对生活的信心,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之情。
辅导后记:
面对潘超的转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对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因而,针对类似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用发现的眼光对看待孩子,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变得更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家人、老师、同伴身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学习,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