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样本,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结合引导式教育疗法,通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DST智力筛查评分、脑瘫患儿综合能力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随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异常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由匈牙利Andras Peto教授创建的引导式教育其遵循ICF-CY框架的核心要素,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三大方面治疗患儿的身体、心理、教育和社会交往等障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其他人引导、诱发与教育功能障碍者,可以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2]。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济南市按摩医院2019年10月份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 (1)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长沙)会议制定的痉挛型脑瘫分型标准: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常表现为内收,内旋,屈曲的痉挛症状;下肢常出现剪刀步态。被动伸展关节时,有折刀样感觉,呈“折刀征”[3]。
(2)纳入标准:患儿年龄在4-6岁之间(包括4岁及6岁),为痉挛型脑瘫,且无其他系统疾患,患儿家长自愿接受分组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4岁以下及6岁以上,非痉挛型脑瘫,进行性疾病导致的瘫痪,有其他系统疾患,患儿家长不接受分组治疗并不签署知情同意书。 2.研究方法
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疗法,通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康复效果。其中①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4-6岁,双瘫20例,偏瘫9例,四肢瘫10例,单瘫1例。②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6岁。双瘫20例,偏瘫8例,四肢瘫11例,单瘫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障碍类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评定指标
分别使用临床较常用的粗大运动功能测验(GMFM-88)、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脑瘫患儿综合能力评定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对患儿的粗大运动、智能、综合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分析。 4.治疗方法
4.1对照组的治疗方案
由于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常规康复主要解决肌张力高、活动受限及下肢畸
形等问题。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电疗、中医针灸及小儿推拿。治疗方案如下,治疗项目为1次/天,40min/次,连续2个月。 4.2观察组的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课程训练,40min/节,2节/天,连续2个月。
凡是能为脑瘫患儿有更好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返社会做准备的活动,都是引导式教育的课题内容。包括床上、坐卧位、立位及相互转移课题,步行课题,语言课题,日常生活动作课题,文化课题[]。引导员按照课题内容下达分解指令,患儿做出相应动作,有节律性的重复数次。根据患儿障碍程度的不同,完成课题的情况会参差不齐,对完成课题困难的患儿,引导员可以予以协助。 5.统计分析
根据评定量表的评分,将得到的数据调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x±s)进行统计学描述。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的组内及组间的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差异性,以P<0.05判定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智能评分、脑瘫患儿综合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智能、综合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改善,P值<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的康复效果,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与其他疾病治疗不同,脑瘫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纠正异常与姿势,而不是使所有儿童都能恢复正常,而是希望使他们的功能恢复正常,以便患儿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入学学习基础文化课,以便能重返社会。常规康复治疗多为单独、重复、被动的训练某个练习动作,不能调动患儿的积极性,患儿极少主动参与训练。而引导式教育疗法是强调引导患儿主动去学习,克服其由于身体功能障碍产生的恐惧心理及依赖心理,尽量在少的帮助下学到某个技能并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活动中,达到改善患儿异常运动模式及姿势的目的。引导式教育治疗后对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疗效。 结论
经研究证明,引导式教育可以减轻脑瘫患儿的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引起的各种功能障碍,促进患儿支配躯体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增强患儿的综合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了患儿家庭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为脑瘫患儿回归家庭及社会活动打下基础,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红香;于礼建;李金玲;徐开寿;梁惠慈;麦坚凝.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v.18;No.155,14-15. [2]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162-164. [3]李晓捷.《脑瘫指南及定义、分型、诊断标准修订》[D].2014.
[4]王陇德,刘建民,杨弋,等.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v.34;No.248,6-20.
[5] 卢君慧.早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卒中后抑郁症预防作用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
志,2013,v.33,28-29.
[6]林梅琴,饶婷,涂幼雪,等.脑卒中后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及跌倒效能的相关研究[J].福建中医药,2017,v.48;No.313,7-9.
作者简介:刘玉梅,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儿童康复。 通讯作者(指导老师):程敏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