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评估量表的初步研制
课堂教学评估是一项不断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价值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其实践性、开放性、体验性和生成性需要科学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标准。然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评估却并不完美,迫切需要研制科学、规范的评估用表。 一、目前评估用表存在的缺陷
分析网络检索到的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评估量表,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不能体现出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指标设计不合理,缺少科学性
有些评估量表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具体行为表面上大而全,事实上评估目标不明确。一些评价指标笼统,难于操作;一些评价指标相互交叉,缺乏评估的分类意义;评价的指向性不明确,失去了评估量表的应有作用。
(二)评价缺乏针对性,缺乏导向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指导评估量表必须有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支撑,并包含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实践中,不管是研讨观摩课,还是评优课,都用统一的评估量表,缺乏针对性。没有评估的导向性,不利于参与者的课堂观察,也不利于明确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无法显现教学评估的价值。
(三)定量评价偏多,定性评价不足
第 1 页
定量评价,最大的好处就是直观地表达评价意见和结论。虽然在各级指标中有权重系数的制约,但对于同一指标体系内的具体赋分却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尽管对于课堂呈现的现象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客观性始终是存疑的。 (四)权重系数设计不合理,随意性较大
评估量表的各因子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相互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些评估量表的指标权重基本相同,缺乏必要的区分度;仅仅以数量级与等级间的简单换算,无法体现复杂的交互作用,主观随意性较大。 二、评估用表研制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指导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反拨作用。以教育生态学的眼光,评估课堂教学指导设计、过程和效果,才能将课程建设引向规范、深入。文化学科课程关注预设—生成,因而其评估量表呈现的是线性的逻辑关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的体验,在实践体验—感悟生成中建构自我的意义,是非线性的逻辑关系,也正是非线性的不确定性成就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一)评估用表研制的理论依据
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实践发现、研究探索,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获得能力。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1]它必
第 2 页
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动态、综合、多元的课程观主张教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开展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等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2]基于“面向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的哲学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去体验,向下深掘寻求事实的根据,在“看”、在“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3]从课堂教学指导现场观察教师的细节,挖掘其行为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强化了课程的过程性,消除了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带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自主建构意义,并由此获得专业发展。
(二)评估量表研制的价值取向 1.科学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工作有其内在规律,对课程教学指导的要素分析或过程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实施评价都要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规律,反映教学指导研究的新成果,突出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有合理的评价要素和评价内容,各项指标之间不相容交叉,保障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2.发展性原则
研制教学指导评估量表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注重发挥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改进课堂教学的功能。课堂评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