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期末考试拓展学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大《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案例1:经济增长的极限

1972年罗马俱乐部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合作进行了一项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借助于理论模型推测人口、食品、工业品和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得出了经济增长会出现极限的观点。这个观点同200年前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的观点相似。70年代初期,许多事实似乎在印证罗马俱乐部的预测。世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特别是石油价格暴涨,并且严重短缺,从而促使西方国家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但是,世界的末日并没有降临,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为了能源生产和能源替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前景,因而随后新的能源储量不断被发现,新的能源品种、新的节能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消费。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源的价格降到了60年代的水平。

第二轮悲观主义浪潮出现在80年代后期。随着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增长的负作用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工业活动正在显著的改变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这时,人们不仅仅关心矿产资源诸如石油、天然气的耗竭,而且更关注地球变暖、酸雨频发、森林锐减等全球性生态和环境恶化。以可持续发展观来对待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流行。 这种关于资源枯竭的观点没有进一步预见世界的末日,但却指出了发达国家无节制的增长会导致的恶果。它提醒我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注重增长的不良后果。

案例2: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国实际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它决定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增长率上的细小差别会在未来转变为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异,因为经济增长是年复一年积累而成的.这个概念很容易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假定现在有2个国家,分别是A国和B国,而且每个国家的实际GDP均为1000亿美圆.但是,A国每年经济增长率为3%,而B国每年经济增长率为2%.一年后,A国实际GDP为1030亿美圆,B国为1020亿美圆.又过了一年,A国实际GDP为亿美圆,而B国实际GDP为亿美圆.注意在第二年2国实际GDP的实际差距比第一年的差距大,因为每个后来的年份都为A国提供了一个更高的GDP增长水平.

美国的实际人均GDP以1985年美圆来衡量,从1870年的2244美圆上升到1990年的18258美圆,增长了倍.这一实际人均GDP的增长对应于每年%的增长率.这一成绩使得美国1990年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实际人均GDP.

为了评价增长率上很微小的差别与长期结合起来所造成的结果,可以计算一下如果美国自从1870年以来是以每年%即以低于它实际速度的1%增长的话,那么到1990年美国会是怎样的位置.

每年%的增长率接近于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如果美国在1870年是以实际人均GDP2244美圆开始,而在接下去的120年间以每年%的速度增长,则到1990年它的真实人均GDP将为5519美圆,仅为1870年值的倍及1990年的18258美元实际值的30%.如果是这样,美国将不再是世界第一,而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名第37位.那么美国将接近墨西哥和匈牙利,而比葡萄牙和希腊还要低1000美圆.

日本在1890年到1990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比美国的%还高.100多年前的日本还不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1890年日本人均GDP为842美圆,远低于当时的阿根廷的水平.但是,从1890年到1990年,靠着GDP按照3%的速度增长,日本已经成为当今的经济超级大国了.到1990年,日本人均GDP是16144美圆,远远高于阿根廷的3302美圆!

案例3: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轫以来,人类便对经济增长充满乐观情绪。但这种乐观最终被20世纪发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击碎。“可持续”增长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公害事件,促使人类开始反思经济增长的模式: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州多诺拉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开始的日本富士山县骨痛病事件等等。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森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该书描述了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毁灭性危害。此书的问世,给作者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发展必须顾及环境问题的思维,却从此根深蒂固地走进了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书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一词,逐渐成为流行概念。1968年,来自全球(主要是欧洲)的100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讨论人类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4年后,这个组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报告给出了一个激烈的解决方案:零增长。这显然有失偏激,以至反对者以同样的关键词撰书《没有极限的增长》进行反驳。但在“可持续发展”大行其道之后,这个闪耀着人类自我反省光辉的报告,被 “绿色行动组织”奉为“圣经”。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同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联合国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连续出版《公元2000年的地球》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两个报告。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WECD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调需要从当代和后代两个维度谋划发展,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21世纪议程》,更进一步确认和明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与内涵。 不少后发国家在自己的经济赶超阶段都声明,自己不会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结果还是很不理想。我国同样如此。

地大《西方经济学》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减税刺激经济?

1961年当一个记者肯尼迪总统为什么主张减税时,肯尼迪回答:“为了刺激经济”。他的目的是实行减税,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并增加了经济的生产和就业。

虽然税收变动会对总需求有潜在的影响,但也有其他影响。特别是,通过改变人们面临的激励,税收还会改变物品与劳务的供给。肯尼迪建议的一部分是投资税减免,它给投资于新资本的企业减税。高投资不仅直接刺激了总需求,而且也增加了经济长期的生产能力。因此,通过较高的需求增加生产的短期目标与通过较高的总供给增加生产的长期目标是相对称的。而且,实际上当肯尼迪提出的减税最终在1964年实施时,它促成了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时期。

自从1964年减税以来,决策者不时地主张把财政政策作为控制总需求的工具。正如布什总统企图通过减少税收扣除来加快从衰退中复苏。同样,当克林顿总统1993年入主白宫时,他的第一批建议之一就是增加政府支出的“一揽子刺激”。他宣布的目的是帮助美国经济更快地从刚刚经历的衰退中复苏。但是,一揽子刺激最后遭到了失败。许多议员认为克林顿的建议太晚了,以至于对经济没有多大帮助。此外,一般认为减少赤字鼓励长期经济增长比短期总需求扩张更重要。

案例2: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

财政赤字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某些阶段上也是扩大公共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的重要方式。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如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赤字率最高分别达到过6%、%、%、%和%,但其长期赤字率则基本稳定在%左右。上述几国过去20年间平均赤字率分别为%、%、%、%和%。这说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一些短期的财政赤字,以此换来财政长期的平衡是必要的。归根结底,财政平衡是要以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为基础,脱离经济总体情况的财政平衡既无意义也不可持续。 一般认为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类,一是导致通货膨胀率提高;二是挤出私人投资;三是降低储蓄率进而影响资本形成和长期经济增长率。但是以上这些结论都是在假设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得出的,当经济运行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时,以上这些结论都不能成立。经济运行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的标志是需求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失业率高等。这时增加赤字可以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不但不会挤出私人投资,还会由于乘数效应而带动、挤入私人投资。

不仅处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不同性质的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期末考试拓展学习

地大《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经济增长理论案例1:经济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合作进行了一项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借助于理论模型推测人口、食品、工业品和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得出了经济增长会出现极限的观点。这个观点同200年前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的观点相似。70年代初期,许多事实似乎在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k45z656ar1ujtp7zqyg25ui718xn3018x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