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测评(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
材料三 德国电视2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3日中国广播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分别指什么理论?(3分)
(2)概括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举例说明列宁在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6分)
(3)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6分) 【解析】 第(1)(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从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两个角度作答,语言精练即可。
【答案】 (1)唯物史观(如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可)和剩余价值学说。 (2)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列宁结合俄国社会实际,提出“一国胜利论”,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如答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将和平过渡改变为武装夺权亦可)。
(3)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三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四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
(1)图一的创立者是谁?它的发表有何意义?(2分) (2)图二是什么事件?其指导理论是什么?(2分)
(3)结合图一、图三,判断材料二中的“本本”指什么?毛泽东把“本本”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5分)
(4)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两个凡是”思想的错误本质。(2分) (5)材料二和材料四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又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4分)
【解析】 第(1)(2)问解答关键在于识别图片,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发展分析。第(3)问结合图片,回答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第(4)问较简单,其本质是“左”倾错误。第(5)问的共同点即两者的实质。
【答案】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事件:十月革命。指导理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3)“本本”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和国家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改造道路:在农村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4)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质是继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思想。 (5)共同点: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
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3分)
【解析】 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两个省略号将材料分成三段,分别提炼出三个要点即可。第(2)问注意抓住关键信息“50年代”,实际上就是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活动。第(3)问要注意省略号,从中可归纳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第(4)问需要结合政治学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解答。
【答案】 (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30年召集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
邓演达1927年2月至6月的一些讲话:“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农民的解放。”“中国被压迫的农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国的革命,就应该有代表这百分之八十以上劳苦民众要求的实在性。” “鼓励农民要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勇敢起来投入斗争,将来必可造就一个农民世界。”“当前革命进程中要解决两个最大问题,即农民问题及土地问题。”
关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邓演达把“平民革命”的领导责任托付给小资产阶
级及其政党(第三党)。邓演达充分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反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把希望寄托于具有投机性质的“策反”上。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却不同意中共用强力手段解决土地的办法。
国民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中共的反思和探索具有极大的盲动性,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坚决搞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第三党所进行的“平民革命”遭到挫折。随着邓演达的不幸遇难(1931年),第三党受到极大挫折,它的一套正确的理论和主张更难付诸行动。
——据《邓演达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演达与毛泽东在该时期革命思想的相似之处。(7分)
(2)分析邓演达为首的第三党理论和主张未能成功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农民的解放”“中国被压迫的农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国的革命,就应该有代表这百分之八十以上劳苦民众要求的实在性”“鼓励农民要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勇敢起来投入斗争,将来必可造就一个农民世界”“当前革命进程中要解决两个最大问题,即农民问题及土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演达与毛泽东在该时期革命思想的相似之处是接受马列主义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学说;不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和模式,主张依照中国国情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第(2)问由材料信息“第三党所进行的‘平民革命’遭到挫折。随着邓演达的不幸遇难(1931年),第三党受到极大挫折,它的一套正确的理论和主张更难付诸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演达为首的第三党理论和主张未能成功的原因是理论本身有许多缺陷,如革命领导权问题;理论主张多停留于书面,尚未很好付诸实际行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邓演达遇难等。
【答案】 (1)相似:接受马列主义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学说;不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和模式,主张依照中国国情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2)原因:理论本身有许多缺陷,如革命领导权问题;理论主张多停留于书面,尚未很好付诸实际行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邓演达遇难等。
推荐下载 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综合测评5 含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