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有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有感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 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 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 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 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 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 于显明木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 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 《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 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 “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靛天之明 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 调了人的木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 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 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 “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 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新民与亲民一一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 “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 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 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

“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 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 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 再”推以

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 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 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 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 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 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 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 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 而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 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 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 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而,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 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 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 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 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 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 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 一方而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 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 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 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 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 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 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而呢, 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

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 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 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 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 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 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 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 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 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 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 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 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 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 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 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 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 觉得《大学》己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大学》是我的第一 位文言文老师。

《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 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 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 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 要修身。

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 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 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 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有感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有感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k1hl3ta6t1lh1d7s0l19lpyv23wp8008l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