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四)教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设置情景
1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从上到下每层的数目分别为1,2,3,……,10 . 问共有多少根圆木?如何用简便的方法
三探究发现 变式:
问题1若把问题变成求:1+2+3+4+‥ ‥ +99=?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来呢? 方法1:原式=(1+2+3+4+‥ ‥ +99+100)-100
方法2:原式=(1+2+3+4+‥ ‥ +98)+99 方法3:原式=0+1+2+3+4+‥ ‥ +98+99
方法4:原式=(1+2+3+4+‥ +49+51+52+‥ 99)+50
方法5:原式=(1+2+3+4+‥ ‥ +98+99+99+98+‥ +2+1)÷ 2 方法6 令 S=1+2+3+4+‥ ‥ +99 又 S=99+98+97+‥ +2+1
故 2S=(1+99)+(2+98)+‥ ‥ +(98+2)+(99+1) 从而 S =(100×99)÷ 2 = 4950
问题2:1+2+3+4+‥ ‥ +(n-1)+n=? 在上面6种方法中,哪个能较好地推广应用于这个式子的求和? 令 Sn =1+2+3+4+‥ ‥ +n, 则 Sn =n+(n-1)+‥ ‥ +2+1 从而有
2Sn =(n+1) + (n+1) + (n+1) +‥ ‥ +(n+1) =(n+1)n
n(n?1)所以 Sn = 2上述求解过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所求的和可以用首项、末项及项数来表示;
(2)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
问题 3:现在把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
设数列 {an }为等差数列,它的首项为a1 , 公差为d, 试求 Sn =a1 +a2 + a3 +‥ ‥ + an-1 +an
Sn?a1?a2?a3?L?an?2?an?1?an
Sn?an?an?1?an?2?L?a3?a2?a1
n(a1?an)?2Sn?n(a1?an)?Sn?2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I)
n(n?1) d(II) 2
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第n项为an,前n项和为Sn,请填写下表: a1 5 -38 14.5 d 10 -2 n 10 50 26 an -10 32 sn 2550 -360 说明:两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及通项公式,一共涉及到5个量,通常已知其中3个,可求另外2个。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1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1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 这个V形架上共放了多少支铅笔? 解:由题意知,这个V型架自下而上是个由120层的铅笔构成的等差数列,记为{an},
120(1?120)?S??7260. 1202答:V型架上共放着7260支铅笔
例2:等差数列-10,-6,-2,2,······· (1)求其前100项和
(2)前多少项和是54 ?
(3)你能根据本题提供的等差数列自拟几道求和问题吗? 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an}
注:1应用公式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灵活选取这两个公式 )
2 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可求一. 四、巩固练习
1姚明刚进NBA一周训练罚球的个数:
第一天:600, 第二天:650,第三天:700, 第四天:750, 第五天:800, 第六天:850,第七天:900. 求:他一周训练罚球的总个数?
2求正整数列中前n个偶数的和.
3. 等差数列 5,4,3,2, ··· 前多少项和是 –30?
五、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公式的推证用的是倒序相加法
3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各有五个元素,只要知道其中三个元素,结合通项公式就可求出另两个元素.(体现了 方程思想)
(六)布置作业
A必做题:课本118页,习题3.3第2题(3、4) B选做题:在等差数列中
(七)板书设计
(七)教学设计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入材料源于历史,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