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

作者:孙欣宇 侯亚林

来源:《青苹果·教育科研版》2017年第04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新思考 1 大学生自身问题

1.1 毕业人数太多,就业冲击波太大

以大学本科四年为例,现在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一个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的计划中,会加入毕业实习这一必须经历的课程,但时间大多是大四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大学生将一起奔向社会求职,很少留在原来的实习单位,而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季都在同一时间段,这也就产生了大学生求职热潮。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却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遍地开花,它们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波动不会很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1.2 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大学不是一所技能学校,它所培育的是综合性人才,所谓综合性也就是在思想和行动均要有所提高,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而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是校园,学习场地是在教室,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教材与讲义,有的教材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书中的例子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能够让学习深入浅出,但终究还是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去转化并用之于实际的工作。 1.3 自身期望太高

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依旧停留在以前大学生就业优势时期。跨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行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便捷化、高效率、高质量。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要想找到好的岗位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而大部分学生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要求的是高收入、高福利。还有很多的大学生期待的是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和发展,认为机会多、待遇高,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1.4 没有计划,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学计划与职业规划其实只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涯开始阶段的起始课程,但笔者将之作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是有理可循的。一方面,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问求职人员的兴趣爱好,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期望在什么地方工作等等。对于社会的主流工作岗位

不是研究而是生产,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仅作为相应的参考,并不是择选的主要依据,往往得到这类公司青睐的恰恰是有计划、有目标、思想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有份实际可行的学习计划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不会茫然无措,一技之长比一无所通要有优势得多。许多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总是乱投简历,不会找准方向,简历内容也很普通,无法吸引注意力。 2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3.1 高校应注重对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高校应适应社会要求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调整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结构。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一方面需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适应社会变化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推动高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3.2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毕业生质量

政府应借助社会力量,多渠道为高等教育筹措经费,从政策和法律上来保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建立校内评估体系,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院系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估,通过学校内部评估发现问题,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3.3 高等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等学校要以就业为己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使之专业化、全程化、专家化、人本化;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灵活性的毕业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由偏重毕业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最后,运用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的就业信息网,实现管理与服务的信息自动化,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3.4 加强毕业生的创业教育

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当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的重要内容,此外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一方面要保护他們的创业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起到指导、规范作用。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作者:孙欣宇侯亚林来源:《青苹果·教育科研版》2017年第04期【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新思考1大学生自身问题1.1毕业人数太多,就业冲击波太大以大学本科四年为例,现在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一个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jxlv0f7fe7f2vc1v0ey6gjog0oh7b006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