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小学三年级2019-20120学年度上学期
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全镇三年级语文统一测试成绩如下表:
参考人数 总分 人平 87.25 及格率 97.15 优秀率 87.25 综合指数 0.908 1044 91089 从测试结果看,整体成绩较好。说明老师们平时教学扎实,能够用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踏实,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绝大多数同学能较灵活地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试题分析:
试卷命题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次试卷共四个部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达标测试;基本能力达标测试;阅读能力达标测试;习作水平达标测试。有十二个大题:第一题“我会看拼音写词语”,考查了学生对本册看拼音写词语的掌握情况;“第二题我能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考查了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第三题“比一比,再组词”,考查了学生形近字掌握情况;第四题“根据语境填写词句”,考查了学生对本学期词句的积累运用情况;第五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考查了学生对本册课文考查了学生对古诗及重点课文的掌握情况;第六题“用“续”组词,填在句中的括号里“,考查了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续”字组词填空的掌握程度;第七题“句子运用”,主要考查了学生本学期所学的修辞手法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能力;第八题“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写出课文中这些人物给你留下的主要印象”,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概括能力;第九题“以“家乡雪景真
美丽呀!”为开头写一段话,向外地游客介绍美丽的襄州。”考查了学生用总分的方法写话的能力;第十题“课内阅读”考查了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第十一题“课外阅读”,训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第十二题“习作”考查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总之,该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多样,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富于思考于分析题,既有书面知识的检测,又能让学生有感而发,从生活情景中联想运用知识。学生基本上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强调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例如,试卷中的“我会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再组词、句子运用、按课文内容填空、阅读、习作”,都体现了语言与知识积累,既是对课文内容、语文天地的延伸检查,又能较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答卷情况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重在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从答题情况看,孩子们书写正确工整,得分率较高。但仍有少数人学生记不清字形,把“兴许”的“兴”写错。
2、第二题我能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考查了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完成很好。但仍有极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出现错误。
3、第三题“比一比,再组词”,考查了学生形近字掌握情况,因平时训练较多,学生都要完成的很好,基本无失分现象。
4、第四题“根据语境填写词句”,考查了学生对本学期词句的积累运用情况,学生完成非常好,基本无失分现象。
5、第五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考查了学生对本册课文考查了学生对古诗及重点课文的掌握情况,训练到位,学生完成相当出色。
6、第六题“用“续”组词,填在句中的括号里“,考查了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续”字组词填空的掌握程度,基本无失分现象。
7、第七题“句子运用”,主要考查了学生本学期所学的修辞手法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完成质量高。
8、第八题“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写出课文中这些人物给你留下的主要印象”,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概括能力,因学生概括能力有限,有不少学生失了分。
9、第九题“以“家乡雪景真美丽呀!”为开头写一段话,向外地游客介绍美丽的襄州。”考查了学生用总分的方法写话的能力,因上课时训练多次,学生完成很不错。
10、第十题“课内阅读”考查了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由于我们平时讲解细致,再加上严格要求学生,答题效果应该非常棒。
11“课外阅读”,训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文后问题的题目也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不够细心,再加上阅读能力有限,理解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失了不少分。
10、“作文”,让学生写一个小游戏,按说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但因本学期各单元后没有涉及到类似的习作。所以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而,有不少学生失了一定量分。 四、改进措施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识字和积累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