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印度野牛种群数量、分布和保护现状
张忠员,杨鸿培,罗爱东
【摘 要】摘要:印度野牛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物种,历史上印度野牛广布于西双版纳,在过去的30年间,随着人口增加,人类干扰的加剧,印度野牛生境破碎化和丧失严重,其种群面临灭绝。为了解印度野牛在西双版纳现有分布区域和数量情况,于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印度野牛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印度野牛分布于勐腊县上中良村,勐腊自然保护区南贡山,尚勇保护区南满村、河图二组;勐海县帕迫村、中纳包村、南罕上寨、星火山村,曼派村,曼麻榜村,纳京六组,南双岭村、贺建八组、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曼兴梁村;景洪市勐养镇勐养自然保护区澜沧江沿线、龙帕村、巴来村、巴卡老寨区域。印度野牛的分布区域在逐渐萎缩,数量在逐渐减少,由1988年的605~712头减少到目前的152~167头,前景堪忧。建议加强对印度野牛的基础研究与保护。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6(041)002 【总页数】5
【关键词】 印度野牛; 种群数量;分布;生境破碎化;西双版纳
印度野牛(Bos gaurus)隶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牛属(Bos),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种,同时也是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它体型巨大,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毛深暗褐色、近似黑色,身肩高约2 m,体重1 500 kg,个头比家牛大(汤发兴,2010)。因四肢膝盖以
下的毛白色,故被当地人称为“白袜子”(杨德华等,1988)。
印度野牛常栖息于沟谷雨林、山地雨林、竹林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甘宏协,胡华斌,2008),于凌晨和黄昏时活动,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怀孕期约为9个多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4岁性成熟,寿命为20~30 a。
印度野牛主要分布于南亚次大陆至马来半岛的热带地区,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李明阳等,2009)。云南省特殊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区域内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印度野牛在云南省内分布于西双版纳、普洱(菜阳河)和高黎贡山区域。印度野牛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代表性物种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或日趋破碎化,最适生境总面积逐渐减少,残留生境斑块面积还在进一步缩小,各生境斑块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张洪亮等,2000),生存条件在逐渐恶化,其面临着绝迹的危险。通过调查访问西双版纳州印度野牛分布及种群数量状况,了解其现有分布区域、数量情况、生境状况及面临的威胁,可为西双版纳州境内现存印度野牛种群保护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边缘,东西面与江城县、普洱市相连;西北面与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西双版纳州辖1个县级市、2个县即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面积19 125 km2(图1)。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形态和气候条件,使之成为地球上热带
雨林最北端分布区,同时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荟萃地(张洪亮等,1999)。全境地处东经99°54′~ 101°58′ ,北纬21°26′~ 22°32′范围。州内降水丰富,以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区内生境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苔蘚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丛、草丛等。分布仅有云南特有的珍稀物种如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indicus)、印度野牛、印支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鼷鹿(Tragulus javanicus williamsoni)、白颊长臂猿(Hylobates leucogenys)等。 1.2 调查方法
通过访问调查法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及林业站工作人员进行访问,初步确定印度野牛现有分布区域。对区域内的村寨入户访问调查,集中访问村内经常到林下采集林产品的人员,结合随机访问村寨其它人员,了解村寨附近有林地区域内印度野牛分布区域情况及数量状况。以访问调查表的形式记录访问内容,获取印度野牛野外分布信息。 1.3 数据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将访问到的印度野牛分布点数据导入和叠加。对调查访问获取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同一区域内相连村寨访问到的印度野牛实体数或痕迹,通过询问村寨内经常到林内放牧或采集林产品的人员了解区域内分布的实体或痕迹确定是否是同一群体,并以区域内分布的最多个体作为群体数量,初步分析确定区域内印度野牛的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现状。
2 结果
印度野牛历史上分布于勐腊县象明、勐满、尚勇、瑶区、麻木树、勐伴、勐捧;勐海县勐满、勐往、勐阿、打落、布朗山;景洪市基诺山、勐养、勐龙、大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