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摘 要: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与,从民族向世界性拓展是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走向现代,民族走向世界的平台,对于学科的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总结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中取得的建设成就,分析了成就背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学科未来的前进思路。
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教育要具有全球性的宏观视野,以此来更好地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隐含丰富文化因素内涵的体育运动,因此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应从强调传统文化积蕴、重视学科应用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体系这几个角度重点探讨。 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建设成就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弘扬。体育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当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则发挥了实践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活动样式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促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广泛的传播,要将中华传统体育教育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二)结构规模完善与合作交流增强。目前,我国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与发展格局。首先,从招生策略的角度来看,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实行单独提前招生的专业之一,旨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吸纳优秀的体育人才。通过增加高文化素质学生的比例来从整体上改善了生源结构,并且促进不同生源的学生产生交互影响,从而达到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从办学主体来看,专业办学上突破了体育学院办学的局限,综合性大学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大增加办学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人文校园环境中更好的自我提升,成为具备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学科体系健全与教师地位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在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确定为“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养生体育、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民族传统体育从一门民俗民艺发展为一门认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就。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体育学科不仅包括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借助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功人体科学”的理论依据,几乎涵盖了其他三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体制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大专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管理中职责与关系尚未明确,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管理机构的复杂化致使人才培养中的统筹安排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第二,管理机构职能不清,例如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比赛举办的管理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而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又归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管理会管理。 (二)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落后与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职业指向性和专业对学科依赖的主次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则与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有关。当前学科建设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中教师队伍力量不足,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学术骨干人才匮乏,教师科研成果开发能力较弱。第二,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水平较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没有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内容科学整合,因而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上暴露出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的问题。 (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手段标准化和统一化。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