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整体解决方案V3.0
2、 物联网智能感知综合平台 + 应用子系统 2.1 、物联网智能感知综合平台
物联网感知综合平台是综合物联网应用共性特点,贯穿感知、传输、应用服务三层的共性功能模块、协议和平台等的总称。
“感知综合平台基础标准+应用子集标准”体系已被ISO/IEC JTC1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家物联网基础工作组认可,“物联网感知综合平台+应用子集”的应用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采纳,并在无锡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物联网综合感知应用示范。
基于物联网感知综合平台的智慧博物馆优势有:
强大易扩展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支持多种类型感知设备适配接入,兼容现有各类传输网络,提供灵活的应用服务部署和业务交互共享模式,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在平台上动态添加新的应用。
打破孤立“竖井式”应用架构所形成的“信息孤岛”: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标准体系架构,并支持多应用业务信息融合和服务共享,实现应用业务间无缝集成
第3页
智慧博物馆整体解决方案V3.0
与协作。
强大的平台开发及运维支撑能力:显著降低物联网业务应用开发成本、服务运营成本及维护成本,降低物联网准入门槛。
支持二次开发和快速集成:采用先进、成熟、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硬件技术,系统采用可扩展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能根据技术、业务的发展需要对平台功能进行调整、增加。
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物联网智能化应用支撑平台采用多种信息加密手段与安全管理协议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通过灵活的访问权限模板机制实现对设备、感知信息的可定制化访问权限管理。
2.2 、环境监测应用子系统
2.2.1、简介
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遗址保护现场、考古发掘现场等场所的环境监测需要,实现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如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浮尘、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并且对监测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建立环境参数历史数据库,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文物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监测点、中继、网关等硬件设备,以及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终端业务软件等系统软件。
实时监控遗址环境,对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的气候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降雨量、风力风向、紫外光强度、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和含氮的化合物)等情况进行监测。
系统的设计目标为: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博物馆中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因素的监测系统。该系统要求传感器节点在监测区域内构成网络,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并将采集所需的数据实时地传送给监控终端,使博物馆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监控终端查询所需的数据。最终系统可以完成如下功能:
( 1) 具有远程访问的功能,管理人员可以远程监控传感器网络的状态和数据;
第4页
智慧博物馆整体解决方案V3.0
( 2) 作为环境监测,有足够长的网络生存期;
( 3)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和工作不影响文物; ( 4) 具有感应和搜集数据能力。传感器网络能够对环境中的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大气二氧化硫浓度、含氮化合物浓度、光照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浮尘、有机化合物含量、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进行采集;
( 5) 数据存储能力。它能将大量的传感数据存储到远程数据库,并能够进行离线的数据访问。
2.2.2、监测智能区域定位、报警,智能处理方法示例
所采用的物联网环境专用传感器是一款电池供电、具有无线通讯组网功能的环境监测传感单元。物联网环境专用传感器具有温度、湿度、大气压、二氧化碳、烟感、倾角、噪声、空气质量、光照等九项检测功能,对室内环境进行智能化检测,并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传感器九项检测功能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集成。
物联网环境专用传感器的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可以对达到或者超过警戒值数据的采集点进行实时的定位、报警,并根据共性平台的数据进行对比,给出最佳
第5页
智慧博物馆整体解决方案V3.0
处理方案。并能够通过平台向流动工作人员发出相关的提醒。
案例:M1-N3区域报警时,在已经预备好的三维区域实景图中将该区域红色报警显示,并将处理该报警的级别提升到急需处理级别,如图所示:
M1-N3区域二氧化氮浓度较大,对文物有很大的伤害,请紧急处理
当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时,五分钟后将以短信或者呼叫已经设定好的当班人员的手机进行紧急提醒,告知需要处理的地点和处理的方法。
第6页
智慧博物馆整体解决方案V3.0
2.3、物联网智能感知安防子系统
2.3.1、电子巡更系统
加入电子巡更系统,加强安全防范: 1、建立巡查点; 2、设置路线;
3、每条路线设置巡查点; 4、设置班次;
5、每个班次设置巡查任务; 6、登记巡查点信息钮;
7、登记巡查人员RFID卡,如要增加巡查人员信息,则需增加; 8、设置巡查员名单; 9、登记巡查人员RFID卡;
10、 当班人员巡查前,先读自己的人员RFID卡,然后读各巡查点。 2.3.2、遗址外围防入侵系统
土墩分布示意图
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