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程标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学概论》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01413105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学时学分:48

学时(3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本课程是关于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将汉语语法、文学常识、写作理论等转化为分析文学作品与作家、文学史现象、文化现状的方法与能力。本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语言和文本的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等工作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体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并落实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本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体现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方向的本科学生而言,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论来分析作家作品是其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将来走向课堂、熟练使用教学技能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应当建立在对古今中外文学史和作品的熟悉基础之上,其先导课程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而且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还应掌握基本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对先导课程的熟悉和掌握基础之上,学生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就应当能够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来评价文学史与作家、把握各种文学现象,能够用合适的方法分析各种类型的文本。另外,本课程与美学、古代文论选读和西方文论选读等课程密切相关,这些课程共同形成一个横向的文艺学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深厚的文艺理论学养,从而使学生具备不断拓展专业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优异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分析并讲授文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具备班级管理能力的新型师资人才。

(二)基本理念。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应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突出适用和应用。

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它不是教条,因为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

- 1 -

又反过来指导文学实践。所以,在讲授文学概论的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在注重文学理论体系讲解的同时,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文学问题、解决文学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在掌握课堂及书本知识之余,多多联系现实并主动思考、勤于实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当前大众文化视域中文学现象的分析与评介、文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文学接受的理论与实践、对语言和文本的分析运用的方法与技巧等。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批判意识与理性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2.总体设计原则

本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1)在向学生介绍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之余,注重引导学生考察文学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常学常新,能够用理论解释当前的各种文学实践;(2)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和理性的角度去解读、认识不断出现的文学理论、文学现象和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并通过专题活动、小论文、作业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参考教材和任何书籍的时候,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原则,积极“找茬”,培养学术研究必需的“问题意识”,培养文学理论的专业素养;(4)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帮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并树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3.课程设置依据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学语文教师国家职业标准。 4.课程内容结构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学时 第一单元 课程与学科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艺学与文学理论 第二单元 文学活动论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文学的含义

教学方式 或手段 思 考 与 练 习 思考题 √ √ √ √ 实践学时0.5 实践学时0.5 实践学时0.5 - 2 -

练习题 2 讲授 2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2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2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第四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第三单元 文学创造论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四单元 文学作品论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 讲授 6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6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3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 √ √ √ 实践学时0.5 实践学时1 实践学时2 实践学时1 实践学时2 实践学时1 实践学时1 实践学时2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6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第三节 叙事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 5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风格 第五单元 文学接受论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三个阶段 4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6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5.理论与实践比例 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6.课时安排说明

本课程总计48学时,3学分,18教学周,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7.学时分配

(参看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内容”) 8.考试与评价方式

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以百分制计算。

总成绩=平时成绩*40%(其中学习态度占平时成绩的10%、课堂参与占50%、作业占40%)+期末考试成绩*60%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有关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运用理论知识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鉴赏和评价各类文学作品、应用文体、文化现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能够将本课程的先导课程归纳、提升为一套理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后续的学习模块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师教育与研究、班主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文学概论”课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向

- 3 -

学生传授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应用文体、作家与文学史、大众文化现象,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希望学生:

1、知识方面:准确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谨严与深广度。

2、能力方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要能根据课程所介绍的文学规律与研究方法进行实际训练,具备如下专业能力:其一,要能运用文学理论对当前的文学现象与大众文化热点进行分析和研究,要能写出一定理论深度的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与研究论文;其二,能够运用通过文学理论学习所掌握的“真善美”价值标准,深入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三,要能运用文学作品、文学创作与接受、文学传播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语文教学教案的拟写和处理、语文课堂中对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将教案及理论分析转化为语文课堂讲授、组织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综合管理等实际活动的操作,具有优异的阅读、写作和教学能力。

3、素质方面:掌握理论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初步具有理论的自觉与敏感。从而具备良好的教师教育、艺术评论、语文知识传播等专业素质。

另外,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等水平较高和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而言,应多多拓展人文视野,广泛涉猎其他艺术作品,关心社会与现实,并加深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学科知识储备,从而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育与研究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课程与学科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艺学与文学理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文艺学的定义和三个分支;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提高内容。文艺学三个分支的区别与联系 §1.3 扩展内容。文学理论与本课程的关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解释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关系。3、你接触过哪些文学理论教材?请谈谈你对文学理论的看法。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单元 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1.2 提高内容。文学四要素的内涵及对应的理论观点 §1.3 扩展内容。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

- 4 -

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说明它们的片面性。2、关于“文学四要素”的理论有两种框架示意图(见下),请比较两个图示所表示的文学活动有什么不同: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劳动说;文学活动发展的影响要素;文学活动的继承性

§1.2 提高内容。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1.3 扩展内容。联系中国当下文学现实解释文学活动的发展特点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诸说有更大合理性?2、试辩正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3、实践活动:试着找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母题”,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分析。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

第三节 文学的含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文学含义的发展演变;通行的文学含义 §1.2 提高内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 §1.3 扩展内容。文学观点的革新与变化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梳理中外文学观念的种类和发展演变,并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于课堂上共同探讨。2、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

第四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文学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的特殊性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具体表现

§1.2 提高内容。文艺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1.3 扩展内容。文学与其他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3、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如何?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

第三单元 文学创作论

- 5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程标准

《文学概论》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01413105课程名称:文学概论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必修)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j37k65uv9555jd3wyk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