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电站场址建设区域主要为风沙土,由于风沙土为近代堆积而成,基本无表层土壤分布,本项目土壤类型见图2.4-1。
图2.4-1 本项目土壤类型
2.5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陕政办发[2004]115号),大体以古长城为界,将榆林市域划分为2个一级区,北部为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南部为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进一步将2个一级区分为5个生态功能二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
包括神榆横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定靖北部沙化、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和白于山河源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共3个生态功能二级区。南部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包括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控制生态功能区和黄土塬梁沟壑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共2个生态功能二级区,本项目生态功能区划见图2.5-1。
本项目一级区划属于北部为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二级区划属于神榆横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以防沙固沙为主,实行“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建设并完善防护林体系。在沙漠边缘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三北风沙线为主干,以城市、厂矿、能源开发项目的周边地区为重点,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各种生物和人工措施防风固沙。建立农田保护网,改造风沙农田,改造沙漠滩地,普及节水技术,减轻风沙危害。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沙产业。
神榆横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应严格控制土地开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湿地和植被;保护沙生植被,控制放牧与樵采,营造防风固沙林。
图2.5-1 本项目生态功能区划
2.6 生物多样性
2.6.1 植被
项目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主要植被类型为草本植物和灌木,包括“三北”防护林,路旁、村边、地埂防风固沙林,主要树种为小叶杨、旱柳、榆、槐;人工灌木和半
灌木以沙柳(Aalix psammophila Wang et yang)、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主要种类,还有少量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等。由于干旱和风沙侵袭,特别是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影响,地带性干草原植被群落逐渐退缩,被耐旱、耐寒的沙生、旱生性植接替,呈现为稀疏灌丛干草原的景观,植被平均覆盖度约30%左右,人工植被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油松、柠条灌丛、沙棘灌丛等。
本项目评价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处干草原与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片区主要植被类型有柠条灌丛;沙蒿、沙柳灌丛;农业植被和无植被地段,以灌丛为主。其特点是:生长季短,休眠期长,郁闭较差,覆盖率低。主要植被品种有:沙柳、柠条、沙蒿、大茅针、还有少量长芒草、白里香草、禾草等。评价区周围无原始天然林存在,植被稀少,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受保护植物。
2.6.2 动物
榆林市处于古北界蒙新区与华北区交汇地带。野生动物有野兔、黄鼠狼、黄羊、田鼠、喜鹊、麻雀、斑鸠、乌鸦、猫头鹰等。鱼类水库人工养的有鲤鱼、草鱼、鲢鱼等。饲养动物有羊、牛、驴、骡、马、猪、兔、狗、猫、鹿、鸭、鹅、鸡等。
本项目评价区属于城市发展周边地带,由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主要的野生动物为区域常见种,野生动植物的品种、数量均不多,分布较广的主要有野兔等,家畜家禽主要有:羊、猪、驴、牛、鸡,未见特殊保护的动物。评价区主要野生鸟类为喜鹊、麻雀、斑鸠、乌鸦等常见鸟类,在该区域内未发现珍稀类野生鸟类。
2.7 水土流失
项目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度地带,存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及盖沙丘陵区两种地貌形态,土壤侵蚀属风水复合侵蚀区,根据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普查》结果和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及已有水土流失研究成果,确定项目区土壤侵蚀为中度侵蚀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500t/km2.a。其中,水蚀模数为4500 t/km2.a,风蚀模数为2000 t/km2a。
依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陕政发[1999]6号),项目区属国家级和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1200t/km2?a,本项目土壤侵蚀模数见图2.7-1。
图2.7-1 本项目土壤侵蚀模数